fbpx
Home 駐站作家 【七月駐站作家】小說《梅雨》中的真實:從日治時期到臺灣現代

【七月駐站作家】小說《梅雨》中的真實:從日治時期到臺灣現代

by 林運鴻

小說虛構,歷史真實,兩者交錯之處,往往最令人震動。《梅雨》中人物的命運被嵌進一段段看似日常的描寫,那些語句背後,其實指向臺灣歷史上曾經真實發生的時刻。我們邀請你閱讀小說中節錄的片段,試著猜猜看:這位角色身處的,是臺灣歷史中的哪個年代、哪場事件?再翻轉字卡,看見答案與歷史記錄。讓故事中的人影,照見我們仍在摸索的過去。

《梅雨》簡介

日本統治、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來臺……
這是國家如風中草芥的時代。
皇民、灣生、原住民、外省人、臺灣人……
這也是個所有人都不知何去何從的時代。

時代翻覆人心,施益堅試圖透過一個大時代中歷經四代的家族故事,叩問讀者關於歸屬感與認同。對於歷史洪流中的個體,過去已然塵封蓋棺,而未來的我們,又該如何直面這段歷史,真正去了解知道自己是誰?又經歷過什麼?

《梅雨》p.53

「除了在電影院裡,很少有人見過Tok-ph īnn-á,不知道會有多少個來。在新加坡和香港戰俘數目以萬計的事實,更增加添了大家的焦慮。金礦坑工人當中氣氛特別糟糕;先是裁員,現在又是一群洋鬼子要來填補銅礦坑的每一個空缺?」

戰俘營

1942年,數百位英澳士兵,坐船抵達基隆,然後徒步前往金瓜石。他們是二戰期間日本在東南亞捕獲的戰俘。日本政府通過「礦山戰俘從業規則」,讓戰俘帶上礦工帽與鐵鍬,深入潮溼高溫的「地獄洞」,進行非人道的挖掘工作。戰俘幾乎沒有休假,食物極度匱乏而導致營養不良,並且在步槍的脅迫下,近乎奴隸一般工作。日本戰敗後,第一批抵達金瓜石戰俘營的523人中,只有89名生還。

《梅雨》p.93

「『日日新報。』他把報紙的名字用日語唸得聽起來像是一首詩或一個咒語的開端。」

日日新報

日治時代,當局對於台灣民間輿論,進行相當程度管控。在總督府的支持下,《臺灣日日新報》發行,也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報紙,發行量高達五萬份。《日日新報》有漢文和日文兩個版面,漢文版甚至一度獨立發行。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白熱化,日本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漢文報紙最後仍遭全面廢除之命運。

《梅雨》p.139

「六個多月前,她的母親在最後一封信中寫道『能待多久就待多久』。她感覺到洋子抓住了她的手。那聲音說,願接受各國共同宣言。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

玉音放送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在亞洲戰場已是強弩之末。美國又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十四萬人死亡。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廣播電台正式播出昭和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正式向同盟國投降。這次播放即為「玉音放送」。由於天皇在日本乃是神格化的存在,許多收聽廣播的平民是第一次聽見天皇的聲音,一些軍人廣播後選擇切腹自殺。玉音放送在台灣播出時,許多日籍居民在收音機前情不自禁放聲大哭。

《梅雨》p.176

「『為什麼苦力先下船?』」梅子問。兩個沒穿制服、也沒穿靴子的男人走出舷梯,環顧四周,就像剛睡醒一樣。每個人肩上都扛一根竹子,而不是步槍,上面懸掛著鍋子和其他陶器。」

中國接收台灣

日本投降後,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旋即組織接收受降事宜,第一批接收台灣部隊在基隆上岸。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回歸祖國」原本是滿懷期待,然而在基隆港出現的國民黨軍隊,卻多數精神委靡、裝備老舊、紀律敗壞,令許多台灣人大失所望。

《梅雨》p.274

「在基隆,為了節省子彈,一些人被綁在一起;第一個掉進水裡,拖著其他人下去,他的弟弟在電話裡告訴了他這件事。瞬間他以為自己聽到了槍聲,他搖了搖頭。」

基隆二二八屠殺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各地發生劇烈官民衝突。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一方面公開承諾積極政治改革,一方面秘密調動中國軍隊來台鎮壓。當二十一師增援部隊在基隆上岸後,立刻對於平民展開無差別屠殺。在許多倖存者的訪談或自傳中,均還原當時煉獄般的場景:中國軍隊先是用機槍掃射碼頭工人,然後將眼前的平民用鐵絲貫穿手掌、腳踝,隨意丟入海中。屠殺過後,受害者家屬前往碼頭認屍,數百具屍首被扔在路邊,港中海水也被鮮血染紅。

《梅雨》p.404

「新生之家的大門。早上敲石頭,下午講共產主義的罪惡,每天都是同樣的事情,但在綠島的十年,還是比在臺北監獄的頭幾個月好受一些。」

綠島新生訓導處

整個1950年代,是台灣白色恐怖高峰,許多人因為政治異議或無辜株連,而遭到刑求拷打、判刑監禁,甚至秘密或公開處決。大多數被判刑的政治犯會被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高峰時此處監禁數量超過兩千人。政治犯在島上必須接受思想上的感訓以及嚴苛的勞動:獄方施行高壓軍事管理,常以毆打、挨餓、獨囚作為懲罰,強迫犯人從事砍柴、打石、築牆、修路等勞役,並鼓勵政治犯之間互相告密舉發。

整理、歷史事件撰文|林運鴻

文字工作者,熱愛人文社科與通俗文化,也關心不美好不正義的種種現實。發表見於鳴人堂、博客來OKAPI、Openbook閱讀誌、《春山文藝》、《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學術發表見於《中外文學》、《臺大文史哲學報》、《思與言》、《文化研究》、Taiwan Lit、《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等。

《梅雨》原著作者|施益堅

1972年出生於德國的比登科普夫,主修哲學、宗教學以及漢學,在東亞生活與工作了15年。曾先後到中國、日本、臺灣等地做研究和居留,觀察每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而在臺灣居住的時間最長,同時完成第一部小說《邊境行走》,注定與臺灣讀者締結最深刻的緣分。曾任德國國家研究機構學者、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國立中興大學駐校作家。

《梅雨》譯者|林敏雅

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留學德國特利爾大學。曾旅居日本、荷蘭多年,目前定居歐洲,從事德、荷文翻譯工作。

譯有《小國王十二月》、《黑貓尼祿》、《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我不是妳想的!》,以及《房間裡的大象》、《圍牆上的夏天》。譯作多次獲選「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