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四代的歷史小說《梅雨》,從日治時期、戰後、白色恐怖與當代,描寫基隆李家家族的命運,也描寫台灣百年來的變動與傷痕。書中女主角梅子穿越多個時代,語言也不斷轉換,她的身體經驗與個人選擇,總在時代力量下顯得艱難而隱忍。小說中梅子每一次出場的衣著:制服、洋裝、配件等,不只是外在形象,更藏有她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與內在狀態。我們邀請《梅雨》作者施益堅,以梅子不同時期的衣物切入,帶我們看到島嶼記憶的折射與流變。

木屐踩在堅硬的地面上喀拉喀拉響。她的鞋子和衣服都不適合奔跑,但是到了山下學校附近她已經聽到觀眾興奮地竊竊私語,他們期待比賽趕快開始。
(摘自《梅雨》p. 15)
八歲的梅子穿著一件媽媽縫製的洋裝。洋裝並不適合穿去看棒球賽,但是那天是哥哥敬治擔任先發投手的重要日子,緊張萬分的梅子先去山上的神社拜拜,然後直奔學校的體育場。「她跑得飛快,以致眼前的世界模糊掠過」(p. 15)。 這是1942年,梅子一家還住在金瓜石,「望著大海,她心裡會想世界上沒有比金瓜石更美麗的地方了」(p. 23)。 哥哥拿到勝投的那天是她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刻。這位活潑又可愛的小女孩當時渾然不覺,這個完美的世界很快會在她眼前消逝。

一個奇怪的人。因為他最小的兒子前幾天一直盯著她,一天下午媽媽走進她的房間,帶來一件奇怪的衣服,要給梅子以後穿的,而不再是她習慣穿的肚兜:一件所謂的胸罩,就像那些西方女人穿的。首先她必須把它反著扣上,然後開始調整到前面,拉上肩帶,無休止地拉扯帶子,直到她感到被束縛,看起來像一個有胸脯的孩子。
(摘自《梅雨》p. 213)
戰後梅子跟著爸媽搬到基隆,她並不喜歡這個地方。國中的老師叫她李靜梅,要求她成為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再也不能講日文。隔壁鄰居是個外省家庭,有三個兒子,老么好像喜歡她,這讓她媽媽很擔心。「一天下午媽媽走進她的房間,帶來一件奇怪的衣服,要給梅子以後穿的,而不再是她習慣穿的肚兜:一件所謂的胸罩,就像那些西方女人穿的」(p. 213)。 梅子慢慢意識到,不只是社會在進行徹底的改變,她的身體也在改變,在男人的眼光中她成為不一樣的人。突然間她不知道自己是誰。

「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之後,寬敞的北一女校園就像一個避難所一樣歡迎了她。她終於回到了一所名副其實的學校,有真正的老師,乾淨的教室,有食堂和圖書館。現在她的同學中有一半是大陸人,每天早上在操場升旗的時候,靜梅心裡默默地想,她那身綠衣黑 裙校服的驕傲,是否證明了人人鄙視的臺灣奴隸心態。」
(摘自《梅雨》p. 280)
228之後,靜梅的三伯被抓了,再也沒有回來。於是爸爸繼承了三伯的茶行,舉家遷移至大稻埕。靜梅每天坐公車到北一女上課,她喜歡這個學校,「有真正的老師,乾淨的教室,有食堂和圖書館」,雖然如此,一股懷疑的念頭始終縈繞於心:「每天早上在操場升旗的時候,靜梅心裡默默地想,她那身綠衣黑裙校服的驕傲,是否證明了人人鄙視的臺灣奴隸心態」(p. 280)。 十五歲的靜梅沒有政治立場,但是她覺察到,她的自我與她所扮演的角色之間有段難以捉摸的落差。難道別人完全看不到嗎?

當她坐在他對面的時候,想這些事是不對的嗎?那她應他要求而穿的旗袍呢?事實上,是她自己在尋找蛛絲馬跡和證據,等待自己洩露情感。
(摘自《梅雨》p. 335)
二十出頭的靜梅是一位美人兒,男友小陳就是當時基隆鄰居的么兒。即將要去金門當兵的小陳很愛她,兩年內他們大概只能寫信保持聯絡。他說他需要個紀念品,請她一起去照相館拍張合照,所以靜梅穿了一件漂亮的旗袍在衡陽路的咖啡館等他。她對小陳的感情感到困惑,他是好人,而且對她很好,但是她心裡的痛苦他無法明白。「她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向他澄清這些照片並不等同於訂婚」(p. 334/335) 。反正她爸爸大概不會接受女兒嫁給一個外省人。

她舉起揮手,阿嬤卻沒注意到她。就像在家裡屋頂上一樣,她戴著印有前總統褪色肖像的遮陽帽。看起來正在等待。
(摘自《梅雨》p. 420)
八十多歲的李靜梅是一個相當木訥的老太太,沒有人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大部分的時間她在屋頂上照料植物,只有大孫女陳茱麗跟她的關係比較親密。太陽花學運的時候,茱麗帶阿嬤去立法院外圍看她同學舉辦的活動,突然間阿嬤不見了。下一刻,茱麗發現阿嬤站在舞台上,有人遞給她麥克風,好像準備要發言。「就像在家裡屋頂上一樣,她帶著印有前總統褪色肖像的遮陽帽」(p. 420)。 茱麗嚇了一大跳:平常阿嬤連跟自己的先生都不會講話,現在她跟一堆陌生的年輕人想要分享一些什麼呢?
整理、撰文|施益堅
1972年出生於德國的比登科普夫,主修哲學、宗教學以及漢學,在東亞生活與工作了15年。曾先後到中國、日本、臺灣等地做研究和居留,觀察每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而在臺灣居住的時間最長,同時完成第一部小說《邊境行走》,注定與臺灣讀者締結最深刻的緣分。曾任德國國家研究機構學者、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國立中興大學駐校作家。
《邊境行走》,甫出版即震撼德國文壇,成為各書店裡讀者詢問度最高的作者之一,並入圍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德國圖書獎(Deutscher Buchpreis)年度決選且獲得觀點文學獎(aspekte-Literaturpreis)最佳作者首作。第二部長篇小說《離心旋轉》於2012年出版不僅入圍該年度法蘭克福書展之德國圖書獎年度決選入圍,更獲2014年柏林藝術獎之文學類別(Berliner Kunstpreis Literatur)。繼前作《離心旋轉》從丈夫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生後,2015年出版的《對手戲》鋪陳女性深度心靈剖析。2018年第四本長篇作品野心更勝,爬梳歷史敘寫有關太平天國動亂的小說《野蠻人之神》,再度入圍法蘭克福書展之德國圖書獎年度決選。2021年完成新作《梅雨》,2023年出版《台灣使用指南》,德文版大獲好評,也引發德國人對臺灣的關注。目前仍持續創作中。
《梅雨》譯者|林敏雅
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留學德國特利爾大學。曾旅居日本、荷蘭多年,目前定居歐洲,從事德、荷文翻譯工作。
譯有《小國王十二月》、《黑貓尼祿》、《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我不是妳想的!》,以及《房間裡的大象》、《圍牆上的夏天》。譯作多次獲選「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插畫|常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