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粗略劃分「是否詮釋友善」的光譜,鄒佑昇的詩集《集合的掩體》應該接近「難以詮釋」那端。詩集的構築核心,正是在探討意義的產生,是否能透過符號排列、音樂形式與譬喻結構實現。比如〈小雪〉的最末兩行 …
喜歡讀書
-
-
《湊陣》寫傳統儀式在現代社會如何面對存滅的危機,也寫家人間又傷害又關心的矛盾,更擴及島嶼的身世,其中民俗與信仰是串連小說核心的關鍵。吳明倫徘徊編劇與小說家之間,寫出最深沉的愛。 吳明倫嘉義市 …
-
當安妮.艾諾寫下「我寫作說不定是因為我們之間再也沒話說」,她的意思是:我需要另外一種語言,帶我從流俗卑下的階級跨出去;我要在一種高尚的藝術建構中,改寫我的出生。我要,在精神上殺了我的父母。她 …
-
閱讀賴鈺婷的《親愛與星散》,便猶如留在座位觀看她於人生賽場上的傷停時間。人生在各階段裡疊加歷經不同角色、生老病死,無不輾轉於傷痛。歲月河流推擠,無人真能獲允停止賽事,若遇受傷情狀,計時不會停 …
-
一九九七,香港回歸。同年,麥田出版李昂的政治情慾小說集《北港香爐人人插》,轟動文壇。該篇小說描繪台灣黨外活動時期洶湧的時代側影,以各類「黨的女人」作為窺視的視點,穿插影射數件知名政治新聞。黨 …
-
想起張繼琳,我老會想起走鋼索的人,還拿著三顆球左右拋接;他像他心儀的梵谷,像他詩中的標槍,直直地插入土地,說:「嗯,這土地是甜的/我要慢慢/變成一根甘蔗」,還有雨水、野草、瓦片、泥土,他像極 …
-
「『我寫了一本故事書!』這個想法讓我快樂」,詩人孫維民在新書《床邊故事》的後記中說,自小的靜態娛樂大多是故事書,因此,寫故事是他多年來的心願。雖然詩集的初衷來自童年記憶,但孫維民講的不是童書 …
-
沒有忘記多年前初次讀到田威寧的作品。獲得台北文學獎首獎的〈背包〉,收錄在她現在稱為「父親之書」的《寧視》裡,看似豁然寫出「處處是家」的生命狀態,然而其底蘊與支撐起人生背景的,卻是「處處無家」 …
-
談起運動,容易聯想到的是火光與硝煙的抗爭現場,然而當運動鑲嵌於日常,在日復一日的耗損中,再激昂的口號,也會逐漸消退,可是那些關於個人生存與生活的創痛,依然存在。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個體所面對 …
-
前陣子,王心凌在節目上唱跳成名曲〈愛你〉,旋即躍上熱搜排行榜。甜心年近不惑,臉蛋身材極其不合理地凍在青春時刻。偶像不變(好險偶像沒老,老了反而喚起另一種時間感),我們哼著輕快旋律,毫無攔阻地 …
-
「一個職業要被嫌惡,非常簡單。」眼前這個肩膀厚實的男人,並不是在埋怨。「我的阿爸、阿公,雙手浮腫,一身腥味。每日久站魚攤,雙腿永遠痠麻;說話必定放大嗓門,因為市場裡人聲鼎沸。」以《偽魚販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