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蘆竹溝,映入眼簾的是遍布街巷的蚵寮,由鐵皮或棚架搭建而成,簡樸卻充滿生氣。一群人圍坐其中,一邊談笑風生,一邊熟練地「鋟」蚵仔,手上的動作從未停歇。登上南北堤,放眼望去,整片潟湖井然有序地架滿蚵串,隨著天色轉換呈現不同的風光。
登上南北堤,放眼望去,整片潟湖井然有序地架滿蚵串,隨著天色轉換呈現不同的風光。養蚵是蘆竹溝的核心產業,許多在地蚵農經營著傳承三、四代的家業。從小,他們便跟隨家中長輩一同出海,在勞動中學習,與這片海洋培養出數十年的深厚情感。蘆竹溝人依海而生,靠海而養,他們深知,與海共存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需順應自然法則,與之協調共生。海對他們而言,如同家中的嚴父,擁有無法違逆的性格,必須遵循它的規律,才能換取它的庇護與資源。雖令人敬畏,卻也是最可靠的後盾,支撐著蘆竹溝人延續傳統產業,同時探索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一個潮汐」,以海為時
天色微亮,蘆竹溝漁港便開始熱鬧起來,膠筏來回穿梭,趁著退潮時分,蚵農們前往自家海田檢查蚵仔的生長狀況,並確認是否遭受蚵螺侵食。在蘆竹溝,大多數蚵農選擇這條路的原因是傳承家業。上一代的蚵農為了配合盤商的收購時間,往往在前一天未破曉時便得出海挖蚵。新一代的蚵農成家立業後,成為自己的「老闆」,時間安排有了更高的彈性,在早晨七、八點才啟程。雖然工作時段看似由自己做主,實際上卻是受潮汐掌控。漲潮時,海水淹沒蚵架,蚵農無法輕易檢查蚵串,若強行作業,不僅容易傷到腰部,還可能讓膠筏的船外機被蚵串纏住而發生故障。最適當的時機,是等待水位下降至蚵串浮現水面,卻又不至於過低而影響膠筏行駛。這種因應潮汐的節奏,早已深植於蚵農的生活日常,成為一種與海共存的智慧與默契。
出海的時間長短不一,依據當天的工作項目而有所調整。在地蚵農莊秀萍提到,若是出海「一個潮汐」,由於作業時間較長,有些蚵農會準備簡單的食物或飲料,以補充體力。對蘆竹溝的漁民而言,潮汐是一種在地時間感的判定標準——「一個潮汐」指的是從退潮到滿潮,約三至四個小時,這也是最適合出海作業的時段。以海維生的人時間觀念跳脫一般人常使用的二十四小時制,隨著潮汐變化而運行。在地人的日常溝通,自然而然地圍繞著海洋,潮水起落便成了他們生活節奏的標尺。

因地制宜的智慧:蘆竹溝的平掛式養蚵法
蚵仔養殖的原理是將蚵殼繫於塑膠繩上,編綁成蚵串後放入海中,約一個月後,野生蚵苗便會自然附著在蚵殼上。當蚵仔逐漸生長時,蚵農並不會閒著,他們需為下一季的養殖準備新的蚵串,並隨時關注蚵仔的生長狀況,確保其健康發育。在臺灣,常見的蚵仔養殖方式包括浮棚式、平掛式、垂掛式及插竹式,就嘉南地區而言,安平多採浮棚式養殖、七股主要使用垂掛式,而北門則採用平掛式。平掛式的養殖方式是將蚵串橫向固定於立竿兩端,像曬衣繩般與海面平行。這種方式的選擇與當地地形條件息息相關。北門擁有天然沙洲形成的潟湖,環境適合養殖蚵仔,但沙泥淤積使得海水深度較淺,無法使用吃水較深的浮棚式或垂掛式,因此平掛式成為最佳方案。
儘管平掛式看似受環境限制的唯一選擇,實則帶來不少優勢。由於潮汐變化,蚵仔在退潮時可曝曬於陽光下,這使得蚵仔的肉質更加緊實且富有彈性,內行人士一嚐便能分辨蘆竹溝蚵仔與其他產地的不同。
此外,陽光照射也有助於殺死附著於蚵架上、以蚵仔肉為食的海洋寄生生物——扁蟲,降低其對養殖的影響。與浮棚式相比,平掛式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因材質的選用。蘆竹溝常使用 PVC 塑膠管做為蚵架,相較竹木管更加耐用,且無須大量使用保麗龍,碰撞不易產生碎屑,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使其成為更為友善的養殖方式。蘆竹溝自古以來皆採用平掛式養殖,不僅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也將潟湖環境的優勢發揮至極致,成就獨特的蚵仔養殖文化。

天候左右收成:蘆竹溝養蚵業的豐收與挑戰
雖然天然的沙洲與潟湖為蘆竹溝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蚵仔養殖相對順利,但產量與產值仍深受天候影響。二○二三年,社區的大廟西天宮正值重建,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所需資金相當可觀。恰逢那一年風和日麗,海象極佳,蚵仔產量豐收,使得社區經濟明顯提升,居民戲稱這是主祀神明飛天大將顯靈庇佑。
蚵仔的採收期通常落在農曆年後的一月至三月,以及中秋節過後的十月至十二月。採收後的蚵仔會由盤商收購,每位盤商皆有固定合作的蚵農,以確保品質穩定。這些盤商來自嘉義、高雄或其他地區,開著貨車進入社區,繞行一圈逐戶收購。二○二三年因產量大增,盤商前來蘆竹溝取貨的頻率也隨之提高,在兩段收成期間,幾乎每天都能見到貨車進出社區,呈現一片繁忙景象。
然而,次年夏天颱風頻繁侵襲,沿海地區遭受重創,養蚵業也受到影響,使得採收期延後,直到翌年三月,蚵仔才生長至適合採收的大小。不僅產量大幅縮減,品質也遠不及往年。這次前往蘆竹溝進行田野調查時,正值今年的首次採收期,但與去年盤商幾乎天天前來收購的盛況相比,如今一週內僅有兩天能見到盤商進村收蚵,顯見氣候變遷對養蚵產業的深遠影響。

令人引以為傲的「蘆竹溝蚵仔」
受沙洲環抱,沐浴在晴朗氣候之下,蘆竹溝順應地形發展出的養殖方式,使這裡的蚵仔擁有獨特的風味與特色。然而,當這些蚵仔被盤商運走後,便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貼上其他城市的標籤販售。意識到這個問題,居民們成立了蘆竹溝社區發展協會,希望凝聚在地力量,為家鄉的蚵仔發聲,講述屬於蘆竹溝的故事。
二○二四年十月,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第一屆蚵仔祭。活動中,遊客可以搭乘在地稱為「李阿卡」的蚵車遊庄,深入了解養蚵如何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活動現場也提供以在地食材製作的創意料理,如蚵仔碗粿,讓人從味覺認識蘆竹溝。這場祭典的目的並不僅是促進觀光,而是透過體驗與故事,讓遊客親身參與養蚵工作的某個環節,從而將「蘆竹溝蚵仔」的印象深植心中,逐步建立對這片土地與產業的認同。
二○二五年的蚵仔祭已進入規畫籌備階段,這一次,協會打算從環境永續的角度講述蘆竹溝的故事。這片存續已久的養蚵產業並非從海洋掠奪資源,而是在某些角度上能夠平衡人為對環境的影響。例如,蚵殼富含碳酸鈣,具備優異的吸附力,可過濾水質。一顆成熟的蚵仔每天能過濾約四十七公升的海水,雖然相較整片海域顯得微不足道,但當千萬顆蚵仔共同作用時,便能對海洋生態帶來一定的正向影響。除了過濾水質,架於潟湖的蚵串交織而成的密集網道也能在水底下提供小型海洋庇護所,再更進一步吸引較大的海洋生物與水鳥前來覓食,維護生態多樣性。
從蘆竹溝蚵農與潮汐同步的作息便可見,人與海在這片土地上緊密相依。採收期的產量受海上天候影響,養殖方式則因地形條件而調整,這些都展現了在地人透過世代經驗的傳承,在有限的環境下發揮產業優勢的智慧。隨著時間推移,蘆竹溝人選擇凝聚力量,為這片與他們共存已久的海域尋找更多可能。這條與海共處的道路,仍在不斷拓展與延續。

1 採收
在蘆竹溝港口,蚵農將採收下來的蚵仔一簍簍的集中於膠筏上,等待起重機舉起,準備移上岸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2 鋟蚵
使用蚵鋟仔將蚵殼剖開,並將新鮮蚵肉取出。此時若發現蚵仔不會流出自帶的水分,代表已經死亡,必須直接丟棄。

3 集中
將取出的蚵仔肉集中於不鏽鋼盆子中,有助於保持低溫、維持蚵仔的新鮮度。盆中都是蚵仔自身的水分,並沒有額外泡水。

4 運送
收集完蚵仔後,盤商約好的時間前來收取蚵仔。首先須將將水份瀝乾再秤重,最後把蚵仔裝箱上車,前往下一個地點。

田野 筆記
2025.2.24 |蘆竹溝莊家姊妹蚵寮|陰天,風大
清晨七點,抵達莊秀萍、莊秀惠姊妹家的蚵寮時,太陽尚未完全升起,漁村的海風顯得格外刺骨。姊妹倆正熟練地從堆積如小山的蚵殼中取出蚵肉,動作飛快,只見手影翻飛,連相機都幾乎只能捕捉到殘影。他們一邊工作,一邊閒聊,棚子下的氛圍輕鬆自在,而眼前的蚵殼小山丘,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被夷平。
每當蚵殼堆稍微塌陷一些,便會有一群受驚的小螃蟹鑽出,在水泥地上四處竄逃。這些小螃蟹名為豆蟹,與蚵仔片利共生,並不會對養殖造成影響。取出的蚵仔肉放在一旁的盆子裡,盆裡的水幾乎蓋過蚵仔。處理好的蚵仔肉被放入一旁的盆中,水面幾乎沒過蚵仔。我原以為這是刻意添加的水,或許是為了保持蚵仔的新鮮,然而蚵農告訴我,其實這些水滴都是蚵仔自身的水分,並未額外添加。新鮮的蚵仔會自然釋放水分,若是死蚵則無此現象。因此,下次購買蚵仔時,別再誤會商家「泡水」,這可能正是新鮮的證明!
八點半,盤商準時前來收貨,裝載好處理完畢的蚵仔後,姊妹倆終於能暫時歇口氣,結束這個清晨的勞動。
撰文、攝影|王雨靖
臺中市西屯人,就讀成功大學歷史系三年級,從小在市區住宅區出生長大,生活周遭只有水泥大樓,沒有田地,也沒有大海,因此在鹽分地帶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