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遊藝焦談|蘇打綠阿龔 vs.焦元溥(下):一期一會,紀錄時代

遊藝焦談|蘇打綠阿龔 vs.焦元溥(下):一期一會,紀錄時代

by 李鑫
攝影|YJ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一~四》中,1963 年出生的瑞典鋼琴家潘提納(Roland Pöntinen)中學玩樂團,是重度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跟大衛·鮑伊迷(David Bowie),現在跟女兒一起聽 Spotify、交換每周新發現;法國鋼琴家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過去幫流行歌手彈琴,最近迷某個英國爵士音樂家到廢寢忘食。前些年訪台在中部演出,排練空檔與妻子看到歌仔戲彩排,兩人好奇地一直追問劇團大小事,焦元溥還臨時充當了轉譯,更因為表演撞期無法觀賞而扼腕……。

「我認為好的藝術家是不會帶著成見的。」

焦元溥如此說,儘管自視甚高的音樂天才,也罕有將世界拒於門外,閉上眼就貼標籤的。

阿龔:創作,是生活心得的詮釋

自古典樂跨入流行音樂的交鋒討論,焦元溥想起妹妹安溥曾幫黃乙玲寫〈你的新衫〉,鬼靈精怪地慫恿阿龔往後獨奏演出要找黃乙玲、黃妃等台語唱將來跨刀才夠「跨界」,還真讓阿龔認真構思了一陣。阿龔坦言近幾年的確開始注意到台灣聲響,如 2017 年由鍾興民老師譜寫的世大運閉幕演出曲,受震撼後便以中提琴創作臨摹嗩吶的曲子,嘗試以民俗器樂基底換上流行外衣;他更想在表演時同樣加入八家將與陣頭演出,民樂與古典交織想必會非常有趣。

他坦言,因為自己的家庭信仰比較不同,以前不敢聽或排斥,在長大後投身音樂產業便不能把耳朵關上,現在就喜歡街頭偶爾出現很熱鬧的合奏氛圍,希望能在這樣的主題上多做嘗試。

阿龔與焦元溥聊起了坊間罕見、以恐怖為主題的演奏曲,為了嘗試譜寫,阿龔甚至回頭聽《骷髏之舞》、研究起史蒂芬金的復刻驚悚電影《》與近期熱門的《返校》配樂,將和聲技巧與音色技法納為己用。

由焦元溥的引導,聊起創作的阿龔眼神特別閃亮,他說現在如果順手就能彈出的音樂,好像沒有寫下的價值;所以現在總會自找麻煩,編寫一些自己要練十天半個月的譜,強迫自己成長也逼自己練習,而且近幾年的創作,其實都是圍繞著休閒——打電動。

阿龔:「我從沒有做過電玩的配樂,但最近這幾年還蠻常看喜歡的動漫,好像活在二次元的世界,喜歡人工智能與人性之類的衝突、有戲劇張力的作品。我不會用文字紀錄,就會將想表達的以音樂旋律記起來。」

之前玩遊戲《秘境探險》寫了首中提琴曲;這次獨奏會主題《人工幻境》,也是由觀賞日本動漫作品《A.I.C.O. -Incarnation-》譜寫下的音樂創作〈人工島〉而來;虛擬世界喜愛取材的印度、香格里拉,就算從未到訪也帶給了阿龔許多想像,更聽人工智能編曲音樂聽得津津有味,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觀同步牽動作曲動機,音樂創作就是他的讀書心得、賞析報告。

也許因為是演奏組、非作曲組出身,阿龔說自己從不排斥臨摹,不陷入故步自封、不能跟什麼相似的思維,彼時似演奏家上身那般說道:由我自己詮釋便是全新作品。」讓我們聽得熱血沸騰。

攝影|YJ
攝影|YJ

焦元溥:記下走過時代的人,看看走過時代的事

不久前來台灣的日籍鋼琴家橫山幸雄,熱愛料理,開了義大利餐廳,還因為喜歡紅酒考了品酒師執照,家裡還蒐藏著幾千支紅酒;布雷利(Frank Braley)飽讀文學作品,比喻措辭恰到好處,神色談吐均躍然紙上;羅文濤(Jerome Lowenthal)甚至引用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短篇小說〈皮耶·梅納德,《唐吉訶德》的作者〉,來講述演奏家與原作曲家間的微妙關係;防空洞裡學鋼琴的鄧泰山花了二個月,每天從山裡的家走到河內國家圖書館,只為了把柴可夫斯基《音樂會幻想曲》譜抄完……。

焦元溥說故事的功力了得,逗得阿龔與在場的我們哈哈大笑。

這些故事橫跨 1912 至 1990 數代人,放眼古典樂發源地,更回到亞州乃至故鄉台灣,收錄享譽樂壇的前輩王靑雲、陳必先,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音樂總監吳菡和新世代的王羽佳,最後也載入了焦元溥自己的訪問,講講 12 年心路歷程,自 2007 至今的改變與心得。

一聊三個小時晃眼過去,焦元溥說自己從二十四歲初生之犢,死皮賴臉地訪問演奏家,藉口破英文讓對方不厭其煩地解釋,碰上說得好的是運氣,因為問題太籠統,演奏家只會現場彈給你聽。他說訪問難就難在問的實際、講得仔細,挑戰即是一期一會,開口得點題但不破題那般精準,十二年後續寫壓力山大,至今學巧勁也學權衡人與人的距離,實事求是外在進退間更顯細膩。

儘管在不同的半球、不同的文化,吃不同的食物、講不同的語言,卻都會被古典樂吸引,著迷於蕭邦、巴赫,甚至被影響一生。撇除談論音樂,《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一~四》還有很多實在的故事,與台上風光的鋼琴家形象大相逕庭,他想分享給讀者這些光鮮亮麗是在什麼環境中被醞釀,這些音符與觸鍵是怎麼被煉化撰寫…焦元溥很自信,開卷即會充滿啟發與感動。

攝影|YJ
攝影|YJ

後記:到此藝遊不再增訂,八十歲出「八卦黑白」

焦元溥說,某次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提到最近來台灣、自蘇聯解體後便遷居德國的安納托.烏果斯基(Anatol Ugorski)的趣事。有次兩人聊天,席夫覺得烏果斯基的德文雖然流利,卻使用古老措辭和文法,講著有如文言文般從聖經照般的句子,他甚至覺得自己是跟馬丁路德對話。一問才知,以前為研究比巴赫還早的清唱劇作曲家舒茲(Heinrich Schütz),烏果斯基到聖彼得堡圖書館找書,但因為不准外借只能手抄,抄完也會說德文,只是那是四百年前的德文。

聽了這麼多故事,他笑說現在更理解人性也更理解藝術,共感演奏家早早空前絕後的沒落與晚年劍走偏鋒的痴狂,是柴米油鹽也是自家花園,不如認分地做個說書人,也承諾在此擱筆,不再改版增訂。

他笑說:「我有克制沒有寫八卦,如果我要寫這本書寫到八十歲我一定全部寫出來!」

採訪撰文|李鑫

攝影|YJ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