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好看的指南书。帕拉尼克在这本书里可谓诚意满满,将他书写上的心得不藏私地揭露──以略有伤感的方式揭露──原来书写从来就不是某种自觉或灵光乍现的幻想。他将写作去神秘化。 写作虽称不上苦行,(阅读更多)
萧钧毅

萧钧毅
一九八八年生,清大台文所博士生。曾获台北文学奖小说首奖、林荣三文学奖小说首奖等文学奖若干。作品入选九歌出版《一○四小说选》,曾任电子书评刊物《秘密读者》编辑同仁之一。
-
-
上一次读到这样的语气,好像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还是少年时代对文学的印象,是那些对文学文本中的地深、壁薄、回音与步伐等细节还找不到解读方式的迷茫。那时读到许多小说家谈诗论艺的著作(无论是讲稿或(阅读更多)
-
或许到头来,都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们为何写作?为什么而写? 朱嘉汉这本 essai 集专注于思索「书写」多面内容。空缺、边界、书写之不可能、必要性、恶的形构伦理、无法完成、他者……这些因长期为(阅读更多)
-
《红发女子》表露的忧伤,是个人如黑字,被层层夹叠于名为「历史」的厚重书页中,被遗忘或记忆之前的不确定性──基于未来的不可知,与小说中不停回溯古老文本据以暗示「历史冲突的重复结构」这个对立结构(阅读更多)
-
持续朝向一种追索的路途。吴明益的书写在自然与人世两者共享的苦难之间,尝试追索出一套无法排遣的忧郁:包含忧郁的形貌、源头、未来,以及它存在的意义。 在当代的台湾,书写自然要写得好的第一道门槛,(阅读更多)
-
对于心怀秘密的人而言,阿兹海默症是一种凌迟。 时时刻刻都被身体提醒,迟早会迎来一切都将忘却的命运,秘密也终将失去它的效力,就像是取消了它自身的存在——不是意义消失了,而是坚守秘密的人连自己坚(阅读更多)
-
约十岁的时候,她喜欢的小男孩过世了。 她能想起的,只有小男孩的歌声。像是晨曦打亮垂挂累累果实的枝枒,传来果香、甜美、非常明亮。这是她颠簸弯曲的生命里,少数值得记下来的事。即便她大部分的人生都(阅读更多)
-
我认为词频分析对于辨析文学风格问题,有非常正面的效果。以两点讨论: 第一,把小说家还原成选择字词的人,呈现出小说家的「选择」。 比方说,我们能做出以下几种游戏:把分析成果匿名,交由经验读者指(阅读更多)
-
从《西夏旅馆》之后,骆以军的感伤从他人的身世经验,拉到了感伤「文明」的层次;犹记得《西夏》里金戈铁马、剑珮铮铮的声音,经过《女儿》到《匡超人》,流离或荒漠的驼队踪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里(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