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鏡子說話像一隻鬥魚》,英文名THE MIRROR OF ERISED,以意若思鏡為概念,將二十四小時化為章節與頁碼,以詩為鏡,看見自己的真相與渴望。張開一身絢麗的鰭,義無反顧地赤裸與感知,向自己奔赴,向自己衝撞,在受傷的那一刻,離自己最近。
Q 因為失去狗狗而開始創作,為何詩作中更常出現兔子的意象?又為何選擇「鬥魚」為書名?
A 我養過一隻鬥魚。鬥魚是很孤單的,只有牠在一個空間裡,但牠以為鏡子裡是另外一隻魚,沒有遮住的話,牠就會衝撞牆壁,而創作之於我我就好像一個自言自語的獨處空間。我倒沒有養過兔子,但對兔子有很多想像與投射,第一是弱者、被欺壓的對象,第二是美味可口的,再來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時間」的隱喻。
Q 本書收錄的詩作跨度有七年之久,期間在創作心境和理念上是否有所變化?
A 創作前六年都在香港,剛好遇到社會運動與疫情,心境起伏蠻大的。從一個平凡無憂的人,到一個充滿催淚瓦斯、流血的社會環境,我因此寫了很多社會運動的詩,但沒有全收錄在詩集中。
Q 你如何在創作中處理親情這樣切身的題材?
A 我以回顧的角度書寫,編輯認為我寫父親的作品通常比書寫母親好一些,我想是因為距離感的關係。因為保有距離才得以有足夠的空間處理好作品,過度貼近會讓我太投入其中,已經失去的反而才更容易書寫,這也是我在創作上的課題。
Q 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創辦〈火寺Ra Poetry〉?作為詩刊主編,你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語言特質?
A 在疫情期間和幾位好友開始發想一個脫離詩社的刊物,我們理想中的刊物是純粹以詩入刊,而不是因為社員身分而選錄。目前我們結合微電影、podcast,讓詩刊不只是平面作品,也和攝影師合作將視覺和主題結合。在這之中的自我期許是,成為能夠推浪與造浪的詩人。
我的語言很口語、現代,且沒有刻意經營特定風格或主題,《和鏡子說話像一隻鬥魚》也只是將平常累積的創作集結。在章輯中穿插了黑色扉頁的部分,其實是我過去的日記的自由書寫,把詩集中不同時期的作品串接起來,讓故事性更明確。
松鼠文化(2025.06)
臺灣人,曾旅居美國、香港、新加坡。二〇一八年開始寫詩發表,曾獲臺北文學獎、星雲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金車新詩獎。現為《火寺Ra Poetry》主編。FB / IG : chuchupoetry
採訪撰文|洪筱婕
一九九七年生,出生澎湖海島,現為淡水居民。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系畢業,國北教台文所在讀。曾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新北市文學獎等。
攝影|蘇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