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原住民文學觀點分析的董恕明評:「要放在一只名為『原住民文學』的簍筺裏『ㄙㄡˊ年ㄙㄡˊ去』,在他書頁中那種種細碎的、游離的、閃爍的、萌萌的……花花草草醒醒醉醉,都還(閱讀更多)
鬥書評
-
-
《仙女日常奇緣》一書,以民俗觀點切入的溫宗翰評:「讀這本書就像在溪邊看仙女洗澡,『共伊全部看了了』,所以閱讀時,免不了興奮與獵奇之情。」藝術觀點的蔡明君則寫道:「藝術家是那樣的奇特,奇特到去(閱讀更多)
-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一書,學生觀點的許瞳評:「只有不耍流氓的演員,才能掌握前往理想國的劇本。」社會觀點的何明修則說:「過去的台灣民主運動者是如此,今日的香港勇武派亦是如此,有一天寇延丁的(閱讀更多)
-
《南十字星》一書,歷史觀點切入的陳柏棕評:「難能可貴的是,本書雖屬文學創作,內容卻非憑空杜撰,更有別於坊間多數相關題材的文學作品僅擷取既有素材的作法。」編劇觀點的魏于嘉則說:「極簡的舞台最善(閱讀更多)
-
《 武漢封城日記 》詹順貴從人權觀點切入,認為封城防疫,凸顯許多問題,也封不住所有聲音;羅時成則從公衛觀點探討,人類應該好好省思維持地球生態的平衡,否則將被未知的新興病毒不斷的肆虐。 封城防(閱讀更多)
-
孰是進步?孰是弱者? 先將《臺灣漫遊錄》內容的虛實例放一邊。這部「小說完整重譯本」提供了蹊徑,讓後世得透過外人之眼,窺視近百年前饒富趣味的台灣,也宛若一盞油燈,照亮了台灣在日章旗下、逐漸進入(閱讀更多)
-
酸民、反串、地獄哏 學術一點來說,就像「酷兒」(Queer)這個理論詞肇生之初,原本是用來嘲笑LGBT族群的。其後定義翻轉,昔年的歧視標籤成了酷兒族群自我標榜與認同的勳章。 而於生於網路、長(閱讀更多)
-
這麼遠,那麼近 即便是同一目的地,三五七天的「到此一遊」,跟移民生活(那怕是短居)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心橋和亦修所書寫的是後者,是從香港移居到台灣後的異地生活觀察。過去幾年,我都經歷過相近的(閱讀更多)
-
正在下的水,不是待乾的雨 我有一任男友 T,第一次見到他,總覺得他的外型很「特殊」,難以分類,黑白分明的眼珠,高挺的鼻樑,淺色咖啡皮膚,說一口流利台語,卻更愛說國語。那個時候我即將離開台北返(閱讀更多)
-
觀眾、導演與攝影機的交纏凝視 傅榆的電影《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可說是我這代人的青春備忘錄,但這部片大概怎麼看都不會滿意,尤其近年國內外的各種暴力是如此赤裸真實,步步逼近,亡國感一直催促我們(閱讀更多)
-
拆?還是不拆? 「拆」!違章女生從小就面對各種叫囂,而她的成長便是在「拆」還是「不拆」之間的自我拿捏。一個將自己的人生比喻成違章建築的女子,我們以為她會控訴、會憤怒,但她的文字如此乾淨節制,(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