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中秋连假第一天午后,我们在南港老爷行旅的十楼,像个迷你公园的露台上,等待着青峰。
半小时前,他已经和环球唱片的工作人员抵达饭店,正在我们预订的房间更衣梳妆。我和年轻的公关经理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著,「商务客少了很多呢,旅客都去了外县市,台北反而没人,我们这边很适合尾牙来住喔,喝醉了也方便睡觉,哈哈哈。」
青峰自露台门口出现,在妆发、宣传、经纪人簇拥中,朝我们这边点点头。他看起来有些严肃拘谨,像头初抵陌生环境的警戒小兽,他心里面想什么,我当然不知道,像他这样等级的明星,不太可能会在我们这些陌生的合作对象面前流露真心。他顺从而专业,按照摄影师的指示摆好姿势,走位,那历经长时间明星生涯磨炼与调校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让拍摄进行得流畅迅速,他有时会稍微开点玩笑,有时专注地倾听现场杂乱不一的意见,然后遵守最后的决定,像是毫不费力地把工作做好。
这个一泊二食的青峰企划,是模仿日本杂志《考える人》所做的二○一○年夏「特集 村上春树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将受访者关在一间旅馆里,除了必要的摄影之外,最重要的是做一次压倒性的长访谈,二○一七年十月号我们以相同形式做过「高翊峰三天两夜长访谈」。这一次,环球唱片的宣传因为读了我们的二○一九年一月号「Mr.Children专辑」,提出合作构想,希望能彻底谈谈青峰的歌词创作,他是个接受过无数访问的公众人物了,还有什么问题没遇过,如果我们不能以文学的方式来深入谈话,那么与其它媒体有何不同?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他喜爱夏宇和陈黎的基本常识,而是在这个文学范畴更趋于扩大混声共鸣的时代,以更精确的眼光来探索写词这门技艺,从这位华人乐坛顶尖歌词创作者的里面长出来的、变形的、幻化成令人难以捉摸的歌词里的诗意与质地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此决定重启这个访问形式,(但考量执行难度,缩短为两天一夜,事实上连这样的两天,在他演唱会密集筹备的一个月内都弥足珍贵。)我们邀请了清大台文所教授,诗评家李癸云(她恰好是青峰的大学老师)以文学为探照灯与原始工具,设法打开青峰的创作之心,或许连他本人也不知道,那些他细心接枝结果,人们热爱着,歌颂著的诗词里藏匿了什么,在那如废墟一般的心里,正悄悄地毁损与愈合。
结束了一段光在一旁看就觉得好累的拍摄,摄影师们开始收拾物品准备离开。摄影机前的青峰,适度地亲切并力求完美,然而摄影机后,最重要的长访谈才正要开始,坦白说,我有些担心他是那么「专业的明星」,是否真能应付得了截然不同的文学方式?而且就在刚刚,他才说了一句,不知道《联合文学》的读者,是否会接受他上这本杂志。我说:「别担心,我们常做歌词的专辑。」但这回答很糟,不足以使他安心。
他去另一个房间稍微梳洗,我们和李癸云在访问用的房间等他,他走进来,像是学生跟老师撒娇似地,轻轻地把自己抛掷在一张长沙发上,仰躺着,跟李癸云说了几句话,这是我一整个下午,第一次看到他,在我们这些陌生人面前如此没有「明星的专业」,环球唱片的工作人员都笑了。
他放松地呼了一口气,坐起身来,露出一整个下午最自在的笑容,我知道,他准备好迎接漫长的文学探问了。
摄影|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