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大家都有傲慢與偏見──一九九五與二○○五的大眾文化

【當月精選】大家都有傲慢與偏見──一九九五與二○○五的大眾文化

by 蕭 秀琴
傲慢與偏見

BBC製作群真的讀懂了這位十八世紀浪漫主義代表性作家所預示的二十世紀潮流。男主角落水的戲演繹男性也是女人的「性對象」(sex object)無疑是成功且受歡迎,把這部小說隱晦且艱澀的挑逗性描述用時代語言傳達出來——裹在濕透襯衫下面的胸膛如此偉岸,引人遐思。

 

一九九五年柯林・佛斯(Colin Firth)的濕身秀宣告世紀末的男性該如何性感,十年後打著蘋果光背景暈黃溫柔的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活脫新世紀的潮流女性形象。

作為愛情範本的祖師奶奶珍・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早在一九四○年黑白片時代就被改編成電影,更別說之前在英國各地方上映的舞台劇。至今為止,改編成電影五次,電視劇自一九三八年起單就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台就改編六次。直到二十一世紀對這個經典愛情故事想一試身手的導演仍然念念不忘這個文本。

傲慢與偏見

一九四○年電影版《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由葛麗·嘉遜飾演

傲慢與偏見

一九四○年電影版《傲慢與偏見》達西由勞倫斯·奧利弗飾演

當然,別人的愛情我們感同身受,只是用不同的詞語流露唇齒間;然而,集體潛意識就是我們蔚然成風的流行文化,造就我們共同的時代記憶。以最近兩部一九九五年BBC六集的電視劇影集和二○○五年導演喬・懷特(Joe Wright)導的電影來看時代影像,或許可以體會愛情這一部幻化百態的奏鳴曲。

 

角色的樣貌就是當代人的形象

以《鱷魚出沒》(Crocodile Snap)短片出道的喬・萊特,一九九七年一出手就得到英國影藝學院的短片導演獎,他也以文學電影專長為戲迷喜愛。兩次與女主角綺拉・奈特莉合作《傲慢與偏見》和《贖罪》,二○一二年又拍了《安娜・卡列尼娜》,從他的片單看來,還真是一位擅長以女性視角來說故的導演。

雖然二○○五年電影一上映就被小說迷提出長得太漂亮不像女主角伊莉莎白(麗茲)的樣貌,綺拉・奈特莉還是以這部片入圍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肯定。電影的起手勢是麗茲拿著一本書在耀眼的晨曦中於田野間邊走邊讀,穿過有小豬、小鴨的河圳,回到曬衣架下小雞亂竄的庭院,在門外偷聽父母爭執。

◆電影版開場鏡頭

via GIPHY

與一九九五年BBC影集的忠於原著來看,電影版的服裝完全是服裝設計師賈桂琳・杜倫的創作,年輕女孩的角色看不出時代且有點粗糙,活脫是個穿棉布衣的鄉下村姑,年長女性則仿照宮廷式服裝製作蓬裙。若要忠於史實當然是BBC版本讓女主角露乳溝,高腰,腰線以下直式到底,既像孕婦裝又像睡衣的喬治時期的仿希臘時代的新古典式絲綢。

◆BBC影集的服裝較忠於史實

via GIPHY

雖然珍・奧斯汀筆下的班奈特家是已經沒落,靠著遺產生活的鄉紳,但是依然住得起莊園而不是農舍,這一點在電視版裡就傳達得比較精確,所以在影像風格上雖然兩部作品都是要傳達安靜凝練的舒適生活,但是電影版顯得吵雜不堪。這一點影集從第一集以男主角達西先生和賓利一起跑馬為開場,俯視即將搬進去,座落於精心植栽、精緻大氣的尼德斐莊園,卻是較為符合英國田野寧靜傳統。

 

戀愛是二十世紀人類的特權

這裡兩部戲剛好相距十年,世紀末與世紀初的影視華麗特質盡顯,上個世紀末正是電視媒體技術運用得最成熟,也還是世界引領潮流的媒體,大眾的目光仍然聚焦於此,更別說BBC製作的戲劇一向是時代的指標與宣言(日本NHK的大河劇也於此取經),這一部戲到目前為止仍烙印人心,男主角柯林・佛斯(Colin Firth)的濕身秀功不可沒。雖然一般觀眾聚焦在男主角的性感形象,以及因原著小說並沒有這一幕,批評它有失忠實。

但與之相反的觀點──女性的視角與凝視,以及性慾望。雖然這樣的陳述有女性主義的味道,卻是BBC製作群真的讀懂了這位十八世紀浪漫主義代表性作家所預示的二十世紀(未來)潮流。男主角落水的戲(在第四集,麗茲和舅舅到潘伯利莊園一遊時遇見達西的場景)演繹男性也是女人的「性對象」(sex object)無疑是成功且受歡迎,把這部小說隱晦且艱澀的挑逗性描述用時代語言傳達出來——裹在濕透襯衫下面的胸膛如此偉岸,引人遐思。這一觀點去請教上健身房、去游泳池的女性朋友,或許可以得到誠實的答案。甚至,在二○一三年這部小說發行兩百年之際,英國人在海德公園的湖中豎立一座達西先生雕塑以招徠遊客,幫忙觀光行銷,可見是成功了。

◆海德公園內達西(溼身)雕像

到了二十一世紀電視已經被網路視訊逐漸取代,作為第八藝術的電影這一素材,仍然可以因為成功而聚焦大眾的目光,一再被闡述的「愛是婚姻的條件」這一個十九世紀起被確認的價值,在女主角被大雨淋濕、狼狽不堪之際,莊園的角落羅馬柱邊,女主角言詞鋒利、句句逼人。說明作為女性的立場,拒絕如此傲慢的求婚是理所當然,且不可違逆的心情。

◆電影版經典場景

via GIPHY

這兩幕是我認為以時代風貌而言,兩齣戲各擅勝長,也道出當下的社會的價值觀。

 

聲音做為時代的註腳

英國電影一向讓觀眾安心甚至期待它的配樂,在《傲慢與偏見》的原創作曲家義大利裔達利歐・馬里安利(Dario Marianelli)的帶領下真正達到巔峰,雖然這部片只是獲得奧斯卡配樂的提名,但他下一部《贖罪》(作家伊恩·麥克伊旺的同名小說電影)就獲得大獎。

如果你仔細聽電影原聲帶,一開始就會被鳥鳴吸引進入貝多芬式的奏鳴曲世界,作曲家承認他的確受到貝多芬的啟發,在營造十八世紀的女孩都會彈一手鋼琴唱幾曲的氛圍下,片中的鋼琴曲更是由法國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伊夫・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來表現,回到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節奏來品味,電影配樂的確帶動觀影情緒並激發想像力,例如,舞會的風笛恰恰營造出節慶歡鬧氣氛。

◆電影版音樂原聲帶

至於電視影集的聲音,不得不讚嘆對白的精巧與演員的功力,小說作品改編最難在於對白的呈現,文字的抒情意象可以原封不動轉移到演員口中嗎?更何況歷史劇絕對是編劇的考驗。BBC的編劇完美詮釋了口語化的精髓,沒有更動任何一句話卻又用沒有一個你不懂的單字、片語說出來,對白就是時代的精神。

蕭秀琴
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著作
《精油全書》,商周出版,2003
《2005年占星年曆》,商周出版,2005
《芳香療法》,麥田出版,2006
《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2007
《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2013
《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蔚藍文化,2018
翻譯作品
《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商周出版,2016
《史蒂芬.金談寫作》,商周出版,2006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