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新人新書 【新人新書】老地方.小食記─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新人新書】老地方.小食記─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by 羅秀美

洪愛珠的第一本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令人驚豔,誠如書序作者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所述,確實如此。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書名很有意思,「老派少女」四字可見作者洪愛珠天生擁有一副洞察飲食與人生真諦的「老靈魂」,書中處處可見她以超越年齡的獨到眼光,書寫「老地方」的「小食(吃)記」,書中五輯包含「老派少女飲食與購物路線」、「粥麵粉飯」、「明亮的宴席」、「茶與茶食」、「南洋旅次」,大抵如此。

一、「老地方」:充滿舊漬的飲食空間

洪愛珠書寫的飲食空間大多以她的家鄉——台北城郊區五股與蘆洲一帶半鄉間之地,尤以蘆洲湧蓮寺為主的小食商家為主。再遠一些,則跨越淡水河到達台北城西臨河大稻埕售販古早乾貨食材的店家,迪化街以及永樂市場。本書前三、四輯「老派少女飲食與購物路線」、「粥麵粉飯」、「明亮的宴席」與「茶與茶食」的主要場景,即以上述「老地方」為主,所記多為「小食(吃)」,可見其人青春,卻獨愛老派飲食的參差與對照之美。

第四輯「茶與茶食」的〈港島茶記〉、〈等茶時光〉、〈台北老舖茶食〉、〈摩登土產鳳梨酥〉等四篇皆以港澳、英國與台北老城的飲茶與茶事、茶食為主,包括香港上環福建茶行的鐵觀音、台北的上海老天祿與劉仲記之茶食,皆屬老地方的老派茶葉與茶食。在在展現洪愛珠酷愛老地方與老派事物的習性,飲茶一事亦然。

第五輯「南洋旅次」六篇散文中的泰國與新馬食記,亦大多發生於異國當地的「老地方」。香港早期的華人聚市之一上環,近似台北迪化街,多售販海味乾貨、中藥及茶業,情調古老,與摩登高樓的區域大異其趣;泰國曼谷唐人街的耀華力路,十八世紀以來中國潮汕移民即聚居於此,充滿舊漬,食物、茶器、成藥皆有;新加坡加東區、大馬檳城喬治市與怡保舊街場的茶室皆充滿古老而悠緩的混種情調。此外,由於曾經留學英國,與當地相關的飲食經驗偶有散落各篇,往往與想家有關或以之對照台灣的飲食。

綜言之,無論書寫台北城郊的五股與蘆洲、台北舊城的大稻埕、迪化街與永樂市場,或港澳、泰國與新馬等地舊日華人聚居地,洪愛珠大多愛往「老地方」去,以此親近或認識一個地方的風土飲食,確實地道,乃行家風格。

二、「小食記」:老派飲食與風土食物

本書所寫的飲食多為具有在地特色的風土飲食,甚至應該是「老一輩」才懂得的行家菜色,「老派少女」洪愛珠的深厚家底與「老人緣」在此表露無遺。書中各處可見家族三代人的飲食版圖,難怪青春如洪愛珠得以攢聚足夠敏銳的賞味能力,具備獨到的眼光以觀察食物與人情的時光況味。

第一輯與書名幾乎同名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以病篤的母親想吃炸春捲為起點,走訪大稻埕、迪化街與永樂市場尋找新鮮潤餅皮。而出身大稻埕的外婆與母親及自己祖孫三代老派台妹,便曾在此地積累知根知底熟門熟路的購物路線與選物標準。因此,洪愛珠在尋找潤餅皮途中,一一與過往時光中祖孫三代走跳此地的記憶重逢,一路細數老派零食店的零嘴,青草店老鋪的涼茶,中藥老鋪的燉肉滷包,南北貨店家冰藏的上貨天然竹笙與燕窩花膠,老式糕餅舖的麵龜、糕潤、鹹光餅、椪餅、綠豆糕、鹽梅糕、起酥皮蛋糕、收涎餅等。老派台妹認真購物之外,尚吃喝米麵,如永樂街的米苔目;賣麵炎仔的切仔米粉、切燒肉或豬肝;意麵王的乾麵、餛飩和切菜、刨冰等。最後,在永樂街的林良號買得現製的潤餅皮,店家小聲地問候起外婆,頓時勾起作者心中的荒蕪感:「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在分秒轉身。恍惚間她們鬆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洪愛珠寫道。蔡珠兒的推薦序〈滷肉的時間感〉說洪愛珠的強項是「寫出滄桑的時間感」,她寫戀舊感傷與吃食,「能把濕黏厚重的悲痛,寫得乾爽透氣,乃至夐遠蒼涼」,洪愛珠以文字復刻了過往的美好記憶,三代老派少女的飲食購物隊伍並未消散,反而在書寫中重生了,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主旋律。

其次,本書篇幅最多的風土食物聚集在蘆洲湧蓮寺為中心的小食,包含〈本地婦女的蘆洲筆記〉、〈人間菜場〉、〈吃麵的兆頭〉與〈米苔目兩種〉等篇的米苔目、切仔麵、黑白切/切菜與老餅舖,以及〈蘆洲老區涼水兩味〉的甘蔗汁與青草茶等古老飲品,所述皆為在地常民的風土飲食,是少見的蘆洲飲食地景書寫。〈吃麵的兆頭〉寫道:「切仔麵是家常小吃,勿過分隆重地看待,以較自得。」而且「本地人吃切仔麵,是數十年的吃下來。」因此洪愛珠說道:「約人去吃切仔麵,意思近乎於,家裡隨便坐坐,吃個便飯。」蘆洲小食的常民與家常風格,在作者洪愛珠的妙筆下,幻化為一方靈動的飲食空間,它便是孕育洪愛珠的生命之風土所在;而小地方蘆洲的老派飲食也因洪愛珠的書寫而閃亮動人,是一種日常的美好與實在。舒國治推薦序說她是「蘆洲的文化大使」,洵非虛言。

此外,書中所見的小食尚有〈粥事〉與〈冬日甜粥〉中的白粥、甜米糕與米糕糜,〈吃粽的難處〉的粽子等,也都是老派或家常食物。

三、以飲食為經的家族書寫

全書雖以飲食為主,但真正感人的是文字中流瀉的情感,尤其她與親人間的點滴多在食物的書寫中被自然牽引出來。是以,此書也可視為一部以飲食為主題的家族列傳。

其中最常登場的「不在場」成員便是作者洪愛珠已逝的母親。自第一輯的〈小廚情物〉開始,大部分篇章皆可見母親的身影。母親是位能幹的女性,在家族企業上班,永遠忙裡忙外不得閒,尤善購物與廚事。然操勞一世的母親不幸罹癌,以為可以很久長的母女情緣,提早因癌中止。由文脈看來,「傷(母)逝」應為此書寫作之首要動機,由此對照的「時間的滄桑感」(蔡珠兒推薦序)正是洪愛珠的書寫家族飲食列傳的主軸。

此書開篇的〈小廚情物〉寫母女的廚房光陰。在母親故去後,作者洪愛珠承接不少母親生前備置或使用過的廚具,遂在文中細數母親的砂鍋、生鐵鍋、毛拔、冰勺、砧板等物件的來歷。而今洪愛珠在自己的小廚房裡,沿用母親的這些廚房舊物,重溫母愛與過往種種美好記憶。而前述〈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即罹癌母親想吃炸春捲,作者親至永樂市場購買潤餅皮,乃重遊當年與母親、外婆三代走跳大稻埕、迪化街與永樂市場的購物路線。

第三輯「明亮的宴席」六篇散文所述都是家庭舉辦的待客宴席或年菜,圍繞著母親、外婆與奶奶三位女性長輩的拿手菜為主的家庭故事。其中〈為了明日的宴席〉是母親生前最後一次親自下廚的家宴,展現她治理一桌老派宴席菜的功力,為了招待弟弟遠道而來的日本作家友人,病中的母親準備了具有台灣風味的地方特色菜或家傳手路菜,如:炙燒烏魚子、上湯鮑魚娃娃菜、辣炒吊片芹菜管、滷肉燴烏參白果、沙茶蜇頭爆腰花、清炒時蔬、雪白炸花枝(澆甜醋蒜泥醬)、清燉羊肉湯、時令水果盤、台灣高山茶等。「當時已是媽媽最後歲月,她肉身漸枯,精神一點一點黯下去。」然而精心準備這場宴席的母親,卻因此而重啟亮麗的笑顏:「宴席將啟。我媽環顧四周,滿意了。瘦凹的臉,因笑意脹圓不少。她一人施施然步出廚房,進後花園。剪一朵重瓣茶花,點綴在几上。」洪愛珠在簡潔明亮的文字中寫出內心深沉的思念,清淡而動人。

同一輯中,〈滷肉之家〉的滷肉、〈年菜兜麵〉的兜麵、〈隆重炸物〉的炸雪白花枝與芋棗、〈芋頭的天分〉的芋棗與芋泥、〈外來的年菜—高麗菜捲〉的高麗菜捲,也都是家族的飲食故事。隨著外婆、奶奶、母親先後離世,洪愛珠以文字書寫記憶中永遠明亮的宴席,懷念她們,以及她們擅長的料理。

而第五輯「南洋旅次」的〈暹羅航道〉也是與母親及飲食有關的故事。洪愛珠誘勸罹癌病母同遊泰國曼谷,也順道拜訪住在泰國的世交一家人。母女倆的旅行也是老派路線,在曼谷的華人聚居地耀華力路一帶,品賞潮汕移民的滷鵝,到百年餅舖購買潮州式朥餅。

是以,書中大部分飲食與親情有關的篇章,大多為圍繞著以母親為主的家庭或家族故事,尤其是「母後」的參差對照。洪愛珠以素簡的文字娓娓道來,特別有一種日常而雋永的滋味。

四、異國旅次中的飲食文化

本書也書寫異國旅次中的飲食,除第五輯「南洋旅次」外,其實亦散落於各輯篇章中。

日本旅次可見於第一輯〈人間情物〉,母親在京都錦市場買回一個毛拔。而香港旅次見於第四輯「茶與茶食」的〈港島茶記〉,洪愛珠到華人移民最早聚居地上環找茶,來自福建安溪的鐵觀音正是老鋪福建茶行馳名的產品;也到中環吃蛋塔喝厚奶茶。澳門旅次可見於第二輯「粥麵粉飯」之〈冬日甜粥〉,她寫道:「三訪澳門,逕往老城區,尋一些當地傳統食物。」洪愛珠在賣油炸食品、糕粿的「牛記油器」品嚐粥品與腸粉。

泰國旅次的飲食多出現於第五輯「南洋旅次」,除前述〈暹羅航道〉之曼谷老城區耀華力路的滷鵝和朥餅,在〈香氣的總和〉中則出現冬陰湯、咖哩醬、魚餅、香茅烤雞、瘋柑葉乾炒咖哩肉末、芫荽根海鮮蘸醬。〈缽與杵〉寫她和友人在新加坡的泰北餐館吃泰國菜,包括涼拌青木瓜、泰北豬肉末沙拉laab、東北式酸辣排骨清湯。〈南洋吃煎蕊〉提到泰國曼谷華人老區的恳記涼茶店及其旁之新嘉坡餐室的椰汁粉條冰,即煎蕊一族;洪愛珠也曾在蘇泰寺旁的甜品店品嘗過綠色粉條冰。

新馬旅次的飲食曾零散出現於前述第二輯「粥麵粉飯」中,〈吃麵的兆頭〉寫道南洋也用黃鹼麵,叫做福建麵。第五輯「南洋旅次」的〈缽與杵〉所述之泰國菜是新加坡的泰北餐館。〈南洋吃煎蕊〉則以大馬檳城喬治市的景貴街榆園餐室的煎蕊(珍多)開啟玉綠色涼粉條(似米苔目)之旅。也在新加坡、曼谷華人老區吃過類似的粉條冰,洪愛珠說道:「一晚珍多,恰是一碗南洋的風物選。」〈檳城購物記事—印度鐵鍋〉有一吃成鐵粉的炒粿條;到小印度區購買綜合香料,看上一隻收邊潦草、坦率而堅固的黑鐵鍋。〈茶室的文法〉由新加坡加東區的海南茶室、蘇東丸湯談起。「茶室能見一種常民式的熱鬧,不是遺產,全很鮮活。有上世紀初的景觀,又貼著現代的味蕾,我是個戀舊者,進到這種陳年的場所,覺得特別舒坦。」茶室水吧兼售吐司,夾甜kaya醬,也賣生熟蛋。茶餐室空間也分租給攤檔,如吉隆坡的麗豐茶冰室。檳城和平茶餐室店家推薦攤檔的滷肉(雞捲)、蠔煎(雞蛋蠔餅)。怡保舊街場天津茶室的燉蛋(焦糖布丁),南香茶室的雞絲河粉、烤麵包等,洪愛珠一路行來,對茶室如數家珍。然而,茶室餐食也正是新馬歷史文化之混種現象之反映:「茶室的吃食,亦是混種的吃食。」可見一斑。

而歐陸法國旅次的飲食,可見於第一輯的〈人間情物〉寫道與母親最後一次歐陸旅行,由巴黎Rue Montmartre扛回生鐵鍋。而英國旅次則與作者洪愛珠留學生涯有關,第三輯的〈滷肉之家〉,洪愛珠在英國的幾年,「最初的文化震撼中,食物最甚。」因此開始做滷肉,以撫慰冷食過久的空洞感,甚至參與當地的台灣小吃節而賣起滷肉,且全數售完:「其中有人嘗了,回頭外帶幾盒,神情複雜說:『這滷肉,好像真的啊。』是真的。食物是真的,想家大概也是真的。」可見飲食對鄉愁的撫慰之功。在第四輯的〈等茶時光〉則寫道在英國留學的喝茶驗,寄宿家庭的藍領屋主慣喝的茶包品牌是價廉的PG Tips,配圓形消化餅;而中產階級多愛Twinings唐寧茶。相較之下,觀光客消費的往往是價昂的F&M。〈台北老鋪茶食〉提到旅居英國時多食司康餅(scone)配濃茶。〈摩登土產鳳梨酥〉則提到出發到英國前,行囊中備妥台灣的土產鳳梨酥和烏龍茶做為禮物。〈缽與杵〉裡的陶缽即購自東倫敦資深選物店Labour and Wait(製於陶瓷之都史丹佛郡)。由此亦能簡單勾勒出英國飲食生活面貌。

是以,老派少女洪愛珠寫飲食,寫的是老地方與小食(吃);同時,她也寫親情與人生,同時更寫出新的高度與景深。舒國治的推薦序說此書「充滿了台灣的『家居吃飯史』」,「說是寫吃飯,也更是寫家人。說是寫飲食的審美,也更是寫人生的句點逗點。」誠然。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洪愛珠,遠流出版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文|羅秀美

中興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與飲食文學相關的論著有〈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飲食文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漫遊者的飲食散文──試論舒國治的飲食書寫及其建構新典律的可能性〉、〈飲食記憶與族群身分—試論現代客家飲食文學系譜建構的可能性〉、〈身體記憶的召喚和女性主體的建構—張讓旅行/飲食散文中的感官書寫〉。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