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西林村的部落原名 (今稱支亞干部落)。日治時期集團移住到此的第一批內太魯閣族人愛上這塊看似在樹洞流出活水(今稱壽豐溪),能養育子孫的山林土地,激勵他們創造生命的浪漫。而作者與此作品也成為與他們未謀面的生命創造成果之一。
作者從台大城鄉所畢業並到東華大學服務,如同現代原住民在都市獵取「人頭」,取得在現代社會生存的「靈力」(bhring)。但是,作者毅然決然地放下外地發展契機而返鄉,努力重拾在部落生存的「靈力」。就此,原先認為傳統固著的浪漫青年,與經歷現代化洗禮的部落社會著實碰撞,既親密又陌生。Baki、Payi長輩們不時掛心在田裡浪漫耕作且拒絕其所建議現代耕作技巧的作者,卻在聲聲想清楚、按照自己的冷冷話語間,作者重新理解那個時代的部落傳統已隨社會現代化發展務實地調適。餵飽家人肚子之事並不爛漫。部落似乎陌生且不再傳統。
然而,傳統文化並非侷限於物質技術的選擇而斷裂消逝。部落族人在社會互相關懷與信賴中連結調適,穿透傳統與現代差異而持續銜接,藉由部落社會網絡動態連結過程吸取現代技術的「靈力」而努力生存,實踐族群傳統文化。作者也從一人徒手除草的浪漫勞動重新與翻土人一起攪和;或者,參與部落內樹豆換種交換系統而共同創造族群樹豆生命史;甚至,用交心的話語(kari)與飲料換取咖哩火雞。這些部落的日常正是族群傳統文化的現代實踐。
現代原住民在傳承族群傳統文化的內涵,也須兼備現代生存技術的思維,並藉由部落社會網絡的內部連結持續動態協商。在此動態協商與銜接中,現在的支亞干部落依然是當初打開樹洞流出活水、養育子孫的夢想天地。作者與族人正共同努力在世上編織彩虹橋①另一端的族群文化新樣貌,並將返鄉的部落日常淬鍊出篇篇觸動心弦的散文。
作者也將本書獻給同性的愛人及相同處境的朋友。關愛的小孩出櫃超出Truku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的理解,掀起家庭風暴。但在部落耳語之間,家人的愛與關懷維繫了人與人的關係,如風輕拂土地的感動,讓瞬間成為部落他者的作者感受細微的悸動,並得以誠實地balay呈現多元的自己,尋找Truku的靈魂。
打開生命的樹洞並流出活水需要一把真誠的鑰匙。這本書可以成為在傳統與現代、性別認同、少數他者議題之生命邊緣處境者的一把鑰匙,重新開啟自信而寬容的生命樂章。
註:
①彩虹橋彼岸在太魯閣族文化有特殊的意義,是祖先共聚之所,族群文化的源頭。只有手流過血的、能為家人編織衣物的Truku,才有資格走過彩虹橋與祖靈相會。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所碩士,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一個在都會與部落、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之間連結穿梭的遊牧主體,為兌現與外婆Biyang的承諾而一頭栽進原住民族土地議題研究的電子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