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西林村的部落原名 (今称支亚干部落)。日治时期集团移住到此的第一批内太鲁阁族人爱上这块看似在树洞流出活水(今称寿丰溪),能养育子孙的山林土地,激励他们创造生命的浪漫。而作者与此作品也成为与他们未谋面的生命创造成果之一。
作者从台大城乡所毕业并到东华大学服务,如同现代原住民在都市猎取「人头」,取得在现代社会生存的「灵力」(bhring)。但是,作者毅然决然地放下外地发展契机而返乡,努力重拾在部落生存的「灵力」。就此,原先认为传统固著的浪漫青年,与经历现代化洗礼的部落社会着实碰撞,既亲密又陌生。Baki、Payi长辈们不时挂心在田里浪漫耕作且拒绝其所建议现代耕作技巧的作者,却在声声想清楚、按照自己的冷冷话语间,作者重新理解那个时代的部落传统已随社会现代化发展务实地调适。喂饱家人肚子之事并不烂漫。部落似乎陌生且不再传统。
然而,传统文化并非侷限于物质技术的选择而断裂消逝。部落族人在社会互相关怀与信赖中连结调适,穿透传统与现代差异而持续衔接,借由部落社会网络动态连结过程吸取现代技术的「灵力」而努力生存,实践族群传统文化。作者也从一人徒手除草的浪漫劳动重新与翻土人一起搅和;或者,参与部落内树豆换种交换系统而共同创造族群树豆生命史;甚至,用交心的话语(kari)与饮料换取咖哩火鸡。这些部落的日常正是族群传统文化的现代实践。
现代原住民在传承族群传统文化的内涵,也须兼备现代生存技术的思维,并借由部落社会网络的内部连结持续动态协商。在此动态协商与衔接中,现在的支亚干部落依然是当初打开树洞流出活水、养育子孙的梦想天地。作者与族人正共同努力在世上编织彩虹桥①另一端的族群文化新样貌,并将返乡的部落日常淬炼出篇篇触动心弦的散文。
作者也将本书献给同性的爱人及相同处境的朋友。关爱的小孩出柜超出Truku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理解,掀起家庭风暴。但在部落耳语之间,家人的爱与关怀维系了人与人的关系,如风轻拂土地的感动,让瞬间成为部落他者的作者感受细微的悸动,并得以诚实地balay呈现多元的自己,寻找Truku的灵魂。
打开生命的树洞并流出活水需要一把真诚的钥匙。这本书可以成为在传统与现代、性别认同、少数他者议题之生命边缘处境者的一把钥匙,重新开启自信而宽容的生命乐章。
注:
①彩虹桥彼岸在太鲁阁族文化有特殊的意义,是祖先共聚之所,族群文化的源头。只有手流过血的、能为家人编织衣物的Truku,才有资格走过彩虹桥与祖灵相会。
台湾科技大学电机所硕士,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博士候选人。一个在都会与部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连结穿梭的游牧主体,为兑现与外婆Biyang的承诺而一头栽进原住民族土地议题研究的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