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2021台北電影節|作家放映室】追奇片單

【2021台北電影節|作家放映室】追奇片單

by 追奇

期待許久的2021台北電影節將於十月九日舉行。本次單元邀請詩人追奇,選片兩部2021台北電影節放映電影,並延伸三部作家偏愛電影。讓我們跟著追奇片單,一同參與年度電影盛會。

2021台北電影節選片:《海邊的女人們》Along the Sea

之所以選擇這部片,是因為明白「新住民文化」已高度融入了台灣人的生活;移工的視角、其視角下所感受到的情緒與正當其衝的困頓處境,縱使近年來有所推展,也是以很慢的速度在革命,血淚鮮為人知。故冀望以本片作為一個楔子,透過撰寫推薦、觀後感,邀請更多人欣賞並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延伸反思——當事件脫離作品回到現實,當現實真的存在一個個「海邊的女人們」,你會怎麼做?

「海邊的女人們」,顧名思義,大半劇情都於海邊發生、於海邊結束;然而個人認為此片名亦連帶說明了三人的「歸屬」問題——她們雖為越南國籍,但自從偷渡到日本非法工作的那一刻起,即不(能)屬於任何地方,是真真確確的「無身分之人」。其中,意外懷孕的主角秉著母愛本能,執意離開海邊、花盡僅有之積蓄,購買黑市方有的假證件,在異國風雪裡踽踽獨行至醫院檢查,是我最難受欲哭的橋段。當醫師移動著超音波探器,分別說明寶寶的狀況,從頭、四肢再到心臟,一句一字皆在在強調了「這是真實的生命」;可是越真實就越幸福,越幸福就越沉痛,我簡直不堪去揣想,她耗盡心神終於見到寶寶、聽到他躍動的心跳聲,而默默說出那句「他好小⋯⋯」並落下眼淚時,究竟是極喜或狂悲。如此困難的第一面啊,亦是最後一面。

片末看似迅速作結,沒有太多台詞與激烈的掙扎,但在肅穆、幽暗且寂靜的氛圍中,主角無聲的眉眼已流露一切。我尤甚喜歡她在服用墮胎藥前,緩緩喝下熱湯的那一幕特寫。那是輓歌、是為人母於嚴峻環境下竭盡自身所能的最大付出,是給親兒的道別餐。鏡頭著墨於此,遠遠勝過一句唇齒間的「再見」。

2021台北電影節選片:《蕩漾年華》Bliss

整部電影具有濃厚詩意,觀影體驗恍若閱讀一首長詩:對白、言談相對少,取而代之的是佔比極高的眼神交流、靜景和長鏡頭,一切仰賴心領神會,以輕寫重的手法營造出獨樹一幟的作品色彩。又,你我身為「劇外他者」,其實就等同詩篇的讀者,第一時間接收到的訊息總容易是既飽滿又隱晦的意象(畢竟這首詩不是寫給我們),意象裡藏有的真心乍看為難解之隱喻,但遞送到兩位女主角眼裡,皆將因著彼此靈犀而化作浪漫大膽的明示——這即是「詩」的本質——「我知道妳(某個指涉對象)會懂,所以我選擇這樣說話;我很確定,當我這樣說話的時候,頻率上只有妳我存在。」

談到詩,主角Maria曾朗誦一首自己創作的詩〈雜種與罪人〉,片尾亦再度被提起,可謂貫穿整片的軸心。因為這首詩,使我認定本片命題並不僅止於「同性間的愛恨」抑或「面對真實的自我」:故事背景建立在娼妓院,其中不乏性服務之場景;「性」在此成為一種武器,而武器除了能捍衛自身,當然也可征服、威脅敵人——只是「握有武器」的娼妓就是高等的嗎?就能獲得自由與地位嗎?「女性之於父權的對抗」於乎升起煙硝,點燃另一命題,且於Sasha帶著Maria返鄉之際,氛圍尤甚濃烈而後悲涼。Maria成長的鄉鎮儼然父權體制的縮影,在那裡,無論是女人、娼妓、愛女人的女人、愛娼妓的娼妓,都比男人(傳統價值)來得低賤——她們的慾望是邪惡的,越誠實便越邪惡——「生為女性」貌似萬年不變的原罪,一如從大水缸莫名換至更小空間的藍色魚兒,懇切等待一個清醒的主人鬆綁自己。

幸好,歷經糾結,片末Sasha重新找到了屬於她的位置,藍色的魚被她買回,適得其所。從「雜種、罪人」一般的「女性」變回「自己」,這裡的「自己」其實已跳脫了「女性」,正如Maria筆下的詩句之一:「我生為女性的意義是/我絕非女性」。

偏愛選片:《墊底辣妹》映画 ビリギャル

有句人人熟知的話是這麼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即便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每個學生皆具備專屬的職涯向性,凡有開啟的窗必有關起的門),但這段話的核心應當在於執教者的心態——對受教者持續保有希望,因材施教並鼓舞、推進之,且不以自身主見斷言將來。是的,這是「相信的力量」,亦是我認為本片欲探討的主要價值;「相信」有時是無可取代的強心針(反之則有掏空心的殘害度),人心乍看之下擁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但外力帶來的激勵(又或重挫)往往超乎想像,甚至能蓋過原先本我的思考。舉片中坪田老師的一段台詞為例,也許便可瞬間透徹:「請不要說她(主角)做不到!因為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她會覺得自己真的做不到。」

這是真的。在求學之路(抑或說是寫作之路)上,我雖有幸遇見幾位影響至深的貴人,但確實也碰過「絕對否定我」的師長。十來年過去了,至今我仍沒忘掉他們皺起眉頭,問我「這是在寫什麼?」以及「妳這樣寫是不可能拿獎的。」時,那語氣帶有多深沉的質疑。因而每每重播本片之際,我都不禁流下感激的淚水,懂得主角是幸運的、我是幸運的,所謂的「幸運」正以「少數」為前提——即使是看似觀念進步的現代社會,大多數的人依舊得在缺乏精神支柱與各式資源的困境中,自己做自己的伯樂。故,希望以此電影作為溫柔警惕,願有幸於他人身上汲取能量的我們,在看見他人所需時,不吝給予信任、愛和支持。一點點,就足以改變。

偏愛選片:《綠洲》오아시스

去年欣賞這部電影時,坦白講,是全程揪著心看完的,甚至數度引起不適。觀影結束後,步出影廳、跟朋友一起遊蕩在附近街頭,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都「無話可說」——也許這就是悲痛的極致?你感覺到撕心裂肺,卻流不出眼淚;你想幫助某些人重獲新生、點亮火光於黑暗的盡頭,但你真真確確敵不過恆久暗雨,命運非你可撼動。面對作品,我們以第三者視角看盡男女主角的遭遇及內心轉折,但無論是長年頂罪坐牢而失去生活技能、未社會化的男方,又或是重度腦性麻痺、遭家人遺棄於舊居的女方,我們能為他們扭轉什麼嗎?現實之殘忍,許多課題莫可奈何,活在邊陲地帶的生命追求的已非「改變」,而是不自覺地,被迫在現況中降低幸福之門檻,而後碰觸幸福。

這樣的幸福,就像綠洲。降生於一望無際、儼然沒有存活可能的荒漠裡,他們是彼此的綠洲。舉凡「普通人」慣以為常的「平凡的戀愛」——相約搭車進城、共吃一頓飯、電話談天、甚或擁抱與淺嚐禁果——對他們而言,皆是綠洲。哪怕這一座綠洲是與世隔絕的次元(外人所見盡是扭曲),哪怕為求走進綠洲、延長在此夢寐的時間,需要跨越道德、偷竊、爬上樹梢砍去黑影的本體⋯⋯他們未曾害怕。「你們看我已然是瘋子了,我再如何瘋又有何緊要?」寫至此,腦海忽地浮現這句話,大概能作為這段愛戀之所以無畏的註解吧。又或許片中我們感受到痛的部分,之於這二人來說一點也不。比起憐憫,他們只缺祝福。

偏愛選片:《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這部經典已是家喻戶曉的等級,我也曾在小時候讀過原著,趁這次機會,看了電影版。電影讓情節有了更清晰的輪廓,聲音則使角色間的對白顯得活絡、生動,引發省思的效果與書籍不同,各具千秋。只是相隔超過十五年了,初次閱書的感受難免隨著時間變得淡薄,甚至不確定當年有否足夠的智慧理解主旨、「真的把內容讀進去」——但試想,或許這即是本作品穿越世代仍可保有價值的原因?故事看似淺顯,背後卻蘊藏了(窮盡一生也)難以通透的真理,藉此教人不斷於生命的各個階段回味之,從而發現每次的消化與解讀、再現與轉譯,皆反映出自身當下的狀態和厚度。

故,本片的「觀後感」是會變的——比起「觀後感」,我私自認為改以「透徹生命之旅的程度」來定義會更為貼切。雖然作者僅標誌性地設定了五個人,分別代表「平等」、「奉獻」、「寬恕」、「愛」及「生命價值」,端看不夠細緻,實則能從五大面向延伸出去的無限課題來檢視人生,巧妙地將觀影過程同步共構一連串的自我拷問:「我能做到嗎?」、「我同意嗎?」、「為什麼?」最終交出卷子、知曉「分數」,繼續生活。沒有錯,對我來說,逾十五年後再度接觸這部作品,審核多過於享受。

因為深知,我還在渴望及格的路上。也因為尚未及格,我孤傲的心靈由不得控制,替本片烙下了一個不求解答的提問:「莫非這些理解真諦的過程都僅能在『天堂』發生?正如我現在所信仰的⋯⋯有些恨非得要死後方得消弭?」

文|追奇
摩羯座O型,高雄人。畢業於高雄女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寫字是為了拯救自己,或者更幸運地,也拯救他人;雖然到最後,可能誰都拯救不了。著有《這裡沒有光》、《結痂》、《任性無為》。

◐ 2021台北電影節 09.23 - 10.09 ◑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