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凡尼亞本來就有黑暗毀滅性 《在車上》與契訶夫

【當月精選】凡尼亞本來就有黑暗毀滅性 《在車上》與契訶夫

by 張亦絢

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的劇作《凡尼亞舅舅》(1899),在文學史上有著巨大無比的影響。凡尼亞舅舅,如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擁有既鮮明又不透明的形象。如果看到「To be or not to be」,我們想到哈姆雷特,「我本可以成為一個叔本華或杜斯妥也夫斯基」,來的就是凡尼亞舅舅。不只因為這句台詞直接坦白到令人哭笑不得,也因它濃縮了《凡尼亞舅舅》的精髓:一個人沒有成為他原本可以成為的人。而撕裂我們心的,不是這件事,而是這人清醒地面對這種絕望。

相關研究與改編,可說不知凡幾,我曾無意間看過幾行文字,指出《凡尼亞舅舅》是文學中,少見側重母系人物的作品。的確,甥女索妮亞才會用「凡尼亞舅舅」這個稱呼,索妮亞隱藏在劇名當中。索妮亞的母親死後,索妮亞的父親亞歷山大(編註:即指謝列布里雅可夫教授)在城市當教授,而索妮亞與單身的舅舅凡尼亞、外婆、保姆等人在鄉間工作與生活,鄉間產業透過嫁妝立在索妮亞父親名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凡尼亞與外婆也好似陪嫁。除了惟亞歷山大「馬首是瞻」,他們也將地產中大部分工作收益寄給亞歷山大。當亞歷山大作為退休教授,帶著第二任妻子葉蓮娜來跟他們住時,衝突終於出現。

在四幕劇當中,一直到第三幕後半,亞歷山大召開家庭會議,提議將凡尼亞認為索妮亞才有繼承權的鄉間地產賣掉,好有收入讓自己到芬蘭買房——計劃完全沒考慮鄉間諸人——至此凡尼亞才暴走。並將這個「家庭」情感與財務的實況攤了開來。「亞歷山大的資產」,若非凡尼亞長年工作償還買賣時的債務,本應是債而非財。這裡透過對照短期與長期經濟記憶,造成的帳面落差,也有對現代經濟生活權力不平等的預言:家(中)霸王、惡性關廠老闆、獨裁都市計劃者的無罪惡感與虐待性都已在其中。凡尼亞先是想殺亞歷山大,之後又想自殺。把當代的厭世潮與該劇相比,後者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凡尼亞早在攤牌前的兩幕,就深感幻滅與痛苦,這是契訶夫的高明之處。

城與鄉,受供養者與犧牲者——《凡尼亞舅舅》的兩造也是「名」與「實」,「性慾正統」(婚配家庭)與「非性慾正統」(生活家庭)兩種共同體的對抗。教授覺得有權讓其他人為他犧牲的一個論點即「我有一個那麼年輕的妻子」——其妻葉蓮娜是凡尼亞年輕時可能的婚配,索妮亞的繼母兼情敵,也是鄉村醫師阿斯特洛夫尋求通姦的人妻——葉蓮娜居於讓「非性慾正統」共同體挫敗的核心。凡尼亞目睹阿斯特洛夫對她的性追逐,比索妮亞本人還確認了愛情的幻滅(她愛醫師)。但她在與索妮亞的和解中,我們知道她對鄉間「共同體」仍有餘溫,不似其夫確實視他人如無物。

談到《凡尼亞舅舅》都會談偶像崇拜。至於「性權」作為父家長的競爭成就,在崇拜中的權柄效應與反崇拜時只有伊底帕斯策略(爭取偶像的性對象)的現象,實需一併探討。《在車上》對此的深化耐人尋味,家福悠介(西島秀俊飾)提前返家撞見的性交場面,就與回見原始三角更為有關。村上春樹的許多作品都反覆重訪此景。濱口竜介的電影中,女人常以聲音形式存在,不能不令人想到未出胎前母子的「聲音臍帶」關係。

一個比較淺層的讀法,會認為凡尼亞代表了「小人物」或「中年危機」。《在車上》中,高槻耕史(岡田將生飾)的想法即為代表。他對劇場導演家福悠介選他飾演凡尼亞不解。他覺得年齡不對,並說試鏡時自己「自暴自棄」(無感此與凡尼亞的相類)。家福悠介說,不是以年齡設想角色,這裡透露對該劇很深的理解,也區分出兩人的差異:高槻耕史沒有理解凡尼亞身上的警報,但家福悠介有——自暴自棄才是凡尼亞的核心,認識藝術才能認識自我。耕史後來暴走,凡尼亞沒有走到頭的路,耕史卻走到了。凡尼亞本來就有黑暗毀滅性。此外,家福悠介與其妻喪女後選擇不生育,不再將夢想寄托在生殖崇拜中——他們游離在兩種共同體之間。悠介從不能演出凡尼亞一角到終於接演,如果不對照契訶夫原著,無阻於了解電影情節推展,但應較難感受到震撼。

只認親緣或責任感無法走出家庭,被許多文學家認為是人類墮落的根源。凡尼亞與索妮亞,形式上是親人,實質上卻背離「性慾正統家庭」,就像任何被邊緣或輕視的家庭組合(隔代教養、同志、勞動的或藝術的等等)。幾乎沒人在乎的女司機(三浦透子飾),是現代世界必須看到,更為孤兒的「凡尼亞加索妮亞」。到了結尾,家福悠介的車成為她的車,李允兒(朴有林飾,以手語出演索妮亞者)一家的狗成為她的狗,現實「凡加索」繼承了文學劇場「凡加索」的贈禮。電影使自己成為「深知悲劇,但給喜劇」的中介,這是對契訶夫深深的致敬。

萬尼亞舅舅

《海鷗&萬尼亞舅舅》
契訶夫/著·陳兆麟/譯
聯經出版(2001)

文|張亦絢
一九七三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看電影的慾望》、《我討厭過的大人們》,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 (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二○二一年起,執筆《電影欣賞》專欄「想不到的台灣電影」,最新著作為《感情百物》。

圖片提供|東昊影業

■ 2022 三月號|449 期  ■

人的日常與表演,訴說與聆聽,向來是濱口作品裡的母題之一,本期特別以近六十頁的龐大篇幅,探究這位導演的電影語言與影史定位,劇中劇《凡尼亞舅舅》讀法,《在車上》的語言與角色分析,專訪該片台灣演員袁子芸,更特邀日本作家柴崎友香談及對作品改編的想法,並延伸探討《偶然與想像》、《歡樂時光》等過往作品。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