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八月駐站作家】不要忘了自己的根——童子賢談「他們在島嶼寫作三:《他還年輕》」

【八月駐站作家】不要忘了自己的根——童子賢談「他們在島嶼寫作三:《他還年輕》」

by 董柏廷

到訪時,童子賢正從會議間抽身,在原該是午餐的時段,與我們會晤,飯還來不及吃,疲色難以掩藏,但聊起文學與「他們在島嶼寫作」時,他頓時閃爍精神。「最原始的初衷,我希望生而為台灣人,能將歷史都記載下來,不要成為一個突然被植入記憶的 Robot(機器人),文學就是發自人內心記憶與感情的方式之一。」他說。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積極支持台灣藝文內容。2009 年創立目宿媒體,拍攝發行《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家紀錄電影,期待與更多觀眾和讀者,因電影而相遇,因文學而相知。

記下台灣島嶼的歷史

經過十餘年,他們在島嶼寫作已經拍攝到第三系列,透過影像記下七等生、朱西甯、劉慕沙、朱天文、朱天心、吳晟與楊澤等人的身影,童子賢與一群顧問朋友討論想拍的文學家傳記,透過一張文學地圖,定錨作家,呈顯台灣的文學創作者開枝散葉、百花齊放。他欣見這樣的現象,「表示創作的土地是肥沃的,環境也自由包容。」一如植物在環境中生長,會遭逢逆風與天災,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之中,亦會遇到許多限制,他更希望能將那些不足為人道的各種挑戰,好好記錄下來。

緣著如此想法,激起童子賢決意記下在台灣土地上生活的作家們的身影,讓讀者除了透過文字作品,也以符合當代閱聽習慣的方式記錄文學,「透過影像,讓當代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文學。我把這些紀錄片當成一個渠道口,希望讀者有機會溯源而上,閱讀作家們的文本作品,也是我一點初衷。」而「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在意想不到之處,促成極好的文學緣份,童子賢分享,曾經有一名財經記者,看完楊牧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後,找辦公室同事一起朗讀詩作,並且拍成短影片寄給他,讓他倍感驚喜。「這塊土地不是只有房地產、股票、半導體,還有很多優美的東西存在。」

童子賢喜歡歷史,也熱愛透過閱讀,反芻思考。他認為「記憶」是很重要的事情,一個地方有多長的歷史記憶,背後就乘載了多久的故事,支持文學紀錄片的拍攝,便是他想記下台灣島嶼歷史的方式之一。「生而為這塊土地的人,享受這塊土地給我們東西,應當要有對它的基本認識。」

吳晟就像是詩界的米勒

談及選擇拍攝吳晟老師紀錄片的原因,他提起最早為羅大佑的歌曲觸動,「我對改編自吳晟詩作〈吾鄉印象〉的歌詞很有印象,詩人將幾百年來橫越黑水溝、面對險惡生存條件與環境的移民社會,在土地上一代一代認命又堅韌的生命情調譬喻得傳神。歌詞唱道『古早的 古早的 古早以前/吾鄉的人們就開始懂得向上仰望』,儼然是一種敬天畏命的情操,簡直近乎宗教信仰了。是什麼樣的詩人可以用樸素的文字與生動的詩句,寫下這麼深刻的句子跟感慨呢?」

他旋即展開對吳晟詩作的理解,「他的詩不純粹是讚揚跟頌缽,也承載對政治、環保、社會議題的批判跟感慨,對土地上發生的各種好壞現象,全盤記載,這都是很有力道的精神性,導引著讀者的思想,讓那些情懷跟感慨透過文字提升到藝術層次。讓我們彷彿看到米勒的畫作《拾穗》。吳晟老師就像是詩界的米勒,從他的詩句透顯得不只是鄉土的即景,更能看見他背後對於人文的關注。」

莫忘原鄉與土地

回到個人對於文學的看法,童子賢說,「台灣本來就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無論是鬱悶灰暗,或是光明雀躍,都值得抒發與紀錄。但我擔心的是,現在閱聽眾都只寄託在國外影劇作品,卻沒有本土印象的故事。我不禁思索:是因為沒有能力嗎?其實不然,而是社會的資源配置上,沒有適當的循環給予文學發展,並乘載故事。我協助「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協助拍《刺客聶隱娘》、《一把青》,其實都抱著同樣心情,我們說故事的能力跟創作能力並不差,只是缺少良性循環而斷裂在那,這是很可惜的。跟國際接軌很好,但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最後,童子賢復述自己長期煲熱文學的初衷,再次繞回鄉土,展現對於文學與原鄉的情濃意切。

採訪撰文|董柏廷
曾任職報社副刊、雜誌,與出版社編輯。人物專訪、創作散見報刊。

攝影|邱志翔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