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當期聯文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陳牧宏╳張藝╳呂翊熏:不要忘記,不要變成討厭的大人

【當月精選】陳牧宏╳張藝╳呂翊熏:不要忘記,不要變成討厭的大人

by 朱嘉漢
設計|安比,攝影|張家瑋

青春,無比憂慮而純真的

Q:《麥田捕手》深刻描繪一位青少年的三日生活,成為後世談到青少年形象、惶惑的青春期之時,很難迴避的文本。讀了這部小說,許多人回想起青春期,想起自己曾經作為一名青少年,面向大人世界的憤怒與困惑。在這裡,談一談你們的青春期擁有什麼模樣吧。

陳 我似乎沒有青春期,高中前都在讀書。高中反而像在彌補童年生活,才開始看國小沒看的卡通漫畫。高中的第一個朋友對我來說很重要,第一次在公立學校讀書,很怕沒有朋友。他讓我開始知道可以交朋友,對外面的世界、書本以外的世界不害怕。

張 我高中讀廣告設計,發現自己的術科不如人。因為想要追上別人,所以到畫室學畫。努力很久,一直到高二下學期才突然開竅。那段獨自努力的日子,最開心就是畫室課結束,到漫畫店租書,看《抓狂一族》。漫畫讓我可以短暫逃離,對痛苦一笑置之。我有很多憂慮,卻也純真。

呂 我國小就自己弄班刊,導致班導相當討厭我,覺得我拉著成績好的同學做奇怪的事。國中也自己寫,自己印,到高中則進了校刊社。我的青春期就是在唸書、做刊物。

Q 在小說中,霍爾頓經常談及一些物品,像是他一直反戴紅色獵人鴨舌帽,以及老是談起公園裡的鴨子,似乎能夠指涉這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能不能跟我們分享,回顧青春期,第一個想起的物件會是什麼?

呂 我很喜歡《刺蝟的優雅》。對於芭洛瑪為什麼厭世感同身受,國中開始覺得自己不必討人喜歡,也會冷眼觀察,對於寫小說有很大幫助。我喜歡刺蝟、法國,得獎小說也寫公寓,都跟這本書有關。

張 就是《抓狂一族》,讓我想起學畫的過程,這段日子讓我確定努力是有意義的,所以做作品時也不會將就。上大學後比較多人認識我,是因為之前努力了很久的經歷。現在學花藝,也是我知道網紅很虛幻,必須要學習累積新的東西。

陳 人過了一定年紀只剩下習慣,而許多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譬如聽古典音樂。小時候學琴很痛苦,甚至不太喜歡。國中時,買了人生第一張CD,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與《第七號交響曲》,二手的Decca國際中文版。就從那時候開始喜歡古典音樂到

攝影|張家瑋
陳牧宏
一九八二年生,精神科醫師。喜愛文字、閱讀、古典音樂。著有詩集《水手日誌》、《安安靜靜》、《眾神與野獸》。
攝影|張家瑋
張藝
一九九六年生,風格多變的藝術創作者,於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網路經營自媒體,粉絲自稱「藝家人」,遍佈全台校園
攝影|張家瑋
呂翊熏
二○○○年生,新竹女中三年級,曾獲二○一八年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

長出刺,為了對抗世界

Q 離開青春期之後,你們眼中的青少年,擁有什麼特質呢?又會如何定義「青少年」?

 有點憤青,對社會批判,渴望獨立去決定。《麥田捕手》與我們當代,感覺即使時空差異如此大,討厭的大人還是相似的。青少年想反抗的價值、規定、愚蠢的大人,樣子都是一樣的。

 我的青少年時期好像沒有特殊的憤世嫉俗情節。而現在,因為工作的緣故,大多數時間都在面對和處理青少年們的困難。就腦科學而言,青少年的大腦與心靈都處在過渡時期,會傾向於風險,並追求新鮮。即使是再早熟的少年,大腦的設定依舊如此,不太可能真的跳過這階段。

Q 正好我們有一位真正的青少年──翊熏,妳又如何看待同齡青少年呢?

 我跟身邊同齡的都屬於壓抑型,叛逆只會在安全小範圍試試看。青少年,對我來說首先就是teenage,是實際年齡。這個年紀開始懷疑世界運作,發現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是探索的過程,懷疑為什麼會這樣。不是突然想要反抗。《麥田捕手》的影響極廣,霍爾頓也已經是某種叛逆少年的代表與模板。

Q 讀完這本小說,你們怎麼看待這位青少年的行為、處世態度?

 我看到很多人試著導正他,但他拒絕。他覺得必須親自經歷這些錯誤。如果他在我面前,我會希望他不要變成討厭的矯揉造作的大人。我覺得霍爾頓是叛逆的。我也會壓抑、想反抗,但實際上可能不想造成麻煩,比較起來,他是叛逆的。

 他應該是叛逆,但抽菸、逃學、逃家,好像也不是不能補救的叛逆。他跟朋友的互動感覺就像一般的男生會做的。至於幫同學寫作文,我其實也常被拜託(笑)。

 霍爾頓所做的事,我猜想每個孩子都曾在腦中演練過。譬如國小時,我就曾經計劃翻過山逃學。但霍爾頓有實踐,而我從來沒有。我成長的生活中缺少這類的朋友,直到當了醫生,才開始認識這樣的人們。面對他們,其實就是盡可能地同理與支持,絕對不是否定。但是回到現實,醫生只能跟個案一週一次短暫相處,而老師與家長面對的時間長很多,要他們能一直同理似乎也很不容易。

攝影|張家瑋

「叛逆」的實踐,才是日常

Q 霍爾頓的叛逆真的很叛逆嗎?對你們來說,真正的叛逆應該是什麼?

 我覺得最可怕的叛逆,反而是不叛逆。叛逆有時候是暗示想溝通,或求救。可是不叛逆,不再警告大人再這樣下去會無法挽回,可能會直接做出更縝密的計畫,做更可怕的事。

 他叛逆是在他真的有實踐。但實際上他真的很叛逆嗎?譬如嫖妓的場景,他還是踩煞車。我同意翊熏說的,小叛逆是一種訊號,像霍爾頓在歷史考卷上的答案、跟歷史老師的對話,他是想溝通的,想被認同與理解的。真正更大的叛逆是完全拒絕溝通。

 我都跟家長說我不相信叛逆。成人世界很喜歡「正常vs.不正常」的二元對立,但是青少年最討厭這般對立。這次重看,我覺得霍爾頓頂多是小惡小罪,甚至有些青春的天真和可愛,距離六○年代垮掉的一代那般吸毒與犯罪還很遙遠。沙林傑,甚至霍爾頓,依舊是相當elegant(優雅的)。可能剛從戰場上回來的沙林傑,在一切價值要重建的時刻,書寫這樣的青少年,確實會讓當時代的大人們感到不安。

Q 循著小說的暗示來看,霍爾頓曾經被父母送去看精神科醫師,或許可以合理懷疑他有精神疾病。作為青少年專業的醫師,牧宏認為他有行為偏差嗎?

 至少在閱讀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接受這些行為。對我而言,霍爾頓就是一般青少年們常有的樣貌。一般來說,青少年自己不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偏差,多半是父母與大人們很在意這些。然而,大人們多半忘記青春期的樣子,所以總是覺得孩子如此行為超出常軌。

Q 《麥田捕手》的語言也是個特色,想要直白,又感覺有點不坦率(「如果你真的要聽。」)青少年即使不反抗,想要跟大人世界溝通也好困難。對此,翊熏有什麼看法呢?

 有時候大人不那麼在乎年輕人的想法吧。我有個朋友的弟弟在學校被霸凌,回家說明與暗示,父母沒當一回事。

 這是所謂家庭內的霸凌。霸凌未必在學校,讓你無法發聲,羞辱你,反覆折磨,更多時候是在家裡。譬如小說裡,家人偏袒妹妹,而妹妹跟霍爾頓說,小心不要被父親殺掉。

家長都應該讀一讀《麥田捕手》

Q 說說《麥田捕手》的閱讀過程中,最能夠給你們帶來共鳴的段落吧。

 有共鳴段落是寫作文,室友解釋自己作文不好,只是標點沒用好。我得文學獎時,也被同學說過這沒什麼了不起。我覺得可能要到某個年紀才會了解到,有些事情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也都有專業性的。

 我有劃下來裡面那句「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了某種原因英勇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地活著。」我對於父親酗酒困擾很久,過去曾想過自殘或激烈的行為讓我父親醒悟;但我現在選擇留在他們身邊,可以保護媽媽。我會想以守護的姿態活著。

 我這回看,最有趣的一段是,剛逃學他就在公車上遇到最討厭同學的優雅母親。我覺得霍爾頓戲弄這樣的母親非常有趣。過去當然最喜歡說是他想當個默默的守護者的那段,好像整本小說都在等這段。

Q 你們認為,沙林傑將主角霍爾頓定位為十六歲的青少年,背後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

 我覺得是二戰影響,我看過沙林傑的紀錄片。二戰對美國、退役軍人來說影響很大,要直接談比較困難。用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青少年,有點徬徨、需要選擇、要找重生的方法──青少年可以容納很多不合理的情緒與想法,也能引起共鳴。而且,青少年雖然什麼都沒有,沒有定型,但有一種希望。

 我也同意因為戰爭。另外會設定在三天的時間,也許來自戰爭感受到的無常。青少年,還不用承擔太多的責任,可以盡情懷疑,嘗試犯錯,做想做的事。也想對讀者說,要把握時間,在戰後的時間點,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做自己

 如果要我人生永遠停留某個年紀,可能就是十六歲。戰爭後回來的沙林傑,其實就老了,他的青春留在戰場。戰後心死、蒼老,沙林傑曾經表示《麥田捕手》確實有部分的自傳色彩,也可以當作他在悼念自己的青春吧。像我現在就很能明白失去青春的感受(笑)。

青少年要有籌碼,與大人交易

Q 你們覺得台灣整體社會對青少年來說,是友善的環境嗎?青少年要進入社會前,要學習什麼能力?

 目前台灣整體社會就是青春期,正在轉變。人民開始反思、不服從。現在相對沒那麼權威,社會情境已然不同。不論如何我總認為有一點是必要的:要覺得自己還不錯。

 要有懷疑、批判的能力。在台灣,有心都能學到你喜歡的東西。年輕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學校沒給你的。只是擔心缺乏審視自己的空間。

 要有籌碼。譬如成績,還有學會忍耐。我覺得社會可以更進步,家長還是太重視成績。學校輔導室偏重升學輔導,對於心理的煩惱幫助較少,希望有更好的心輔機制。

Q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你們認為重讀《麥田捕手》的意義會是什麼?會推薦給現在的青少年閱讀嗎?

 可以了解青少年。雖然情境不同,有些感受是一樣的。我推薦同時閱讀沙林傑的傳記,意義會完全不一樣。以寫作來說,可以證明,很經典的作品,也能夠用很簡明的文字寫出。

 青少年來讀,可能有親切感,可是年紀大一點,回頭看也有不一樣的意義。閱讀不一定要獲得什麼,而是審視自己的經歷,所以等青春期過後再來看也是很好的。可以重新看待自己。

 我也是,覺得除了青少年,大人,甚至是家長更應該讀才對。會有更多同理心,或是頓悟親子關係的癥結點。這才是真正的經典

攝影|張家瑋

文|朱嘉漢
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禮物》。

攝影|張家瑋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