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2023諾貝爾文學獎】當代大師|劇作的音樂與詩意 —— 喬恩.弗斯

【2023諾貝爾文學獎】當代大師|劇作的音樂與詩意 —— 喬恩.弗斯

by 鄧世昌

挪威當代劇作家喬恩.弗斯 (Jon Fosse) 於 一九五九年生於哈當厄峽灣 (Hardangerfjord) 的斯特拉達巴姆 (Strandebarm),於挪威西岸的卑爾根 (Bergan) 長期定居及成長,他由 九○年代開始已是北歐知名的詩人和小說作家,他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的「新易卜生」、「新貝克特」、「新品特」,也是當代歐美劇壇最負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已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超過千場製作公演,多次獲得各類國際藝術大獎,並成為近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在挪威常用的語言有三種,書面挪威語 (Bokmål)、新挪威語 (Nynorsk) 及薩米語 (Samic),弗斯以 Nynorsk 書寫,是其中一種挪威官方語言。新挪威語主要在鄉鎮使用。它以短句為主,因句法不同致使韻律有變, Nynorsk 比 Bokmål 聽起來較強節奏感。弗斯又特意用精簡的語言、停頓及重複的句子,構成作品的強烈音樂感。

弗斯年輕時組過搖滾樂團,他也曾經說過:「文學形式即是一種音樂形式」,從他的劇本文字可感受到強烈的節奏感,節奏感的意思是,除了每個文字發出聲音的音節外,還包括停頓,弗斯的劇本台詞都是簡短的句子,句與句之間無標點符號,他會將一個句子分行,因分行而形成的片刻停頓,讓演員在演繹台詞的時候自然地誕生了節奏感。弗斯的劇本另一特徵是重複的語言,與音樂作比較則像是樂曲中重複的旋律,同樣的句子在劇本不同地方重複出現,與其單純說是文字意義上的強調作用或句意上的轉換,更可把劇本形容為一首樂曲,重複的音樂旋律和句子結構的音樂性,隨著演出滲進觀眾的聽覺之中。

關於聲音,他也提到「在他在寫作時,他看不見角色,他聽到的是聲音的流動,聲音包涵著情感、情緒,代表著劇本裡的角色,演員在舞台上演譯台詞,讓角色鮮活起來。」從各方面可以看到,音樂、聲音是一個佔據著弗斯創作很重要的元素,亦從他的詩人、小說家背景分野出與純戲劇作家的創作過程的不同之處。

弗斯四分之三以上的劇本中角色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以二○○四年的劇本《霜遇》(Winter) 為例,故事始於寒冬,一個平庸的男人和一個歇斯底里的女人在公園長椅偶然遇上。劇本中的角色只標明為「男人」和「女人」,沒有其他具體的角色描述,人物背景資料非常少,故事開始時男人和女人在公園遇上,女人說自己就是男人命中注定的女人,二人逐漸步近,兩人不分明的交流,編織出似有還無的關係,恍如現實的映照。

入門書推薦

Fosse: Plays One: Someone Is Going to Come/The Name/The Guitar Man/The Child
(Oberon Books, 2004)

弗斯的劇本強調角色的普遍性,以性別身分「男人」、「女人」或家庭身份「父親」、「母親」、「丈夫」、「妻子」等作為角色的代號,全都沒有社會背景,只是基本角色,意圖剔除現實層面的牽絆,放置角色至人類的基本處境,還原細察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本質。若在純粹閱讀劇本的角度,讀者不是在閱讀某一特定角色人物的故事,而是隨著對話文字引發出對人物的年齡、外貌、背景等想像,若是從製作及觀看演出的角度,則每一個製作都會因導演的選擇、演員組合而產生迴異不同的變化,令觀眾產生不一樣的觀感。弗斯認為這也許是他的劇作能廣泛流傳的原因,因為他的作品具有這種開放的動態流動性,藝術形式並非單一固定的千篇一律。

弗斯曾經說,早年作為一名作家,他並不喜歡戲劇:「我認為它很笨,因為戲劇總是因循守舊──不少當代戲劇依然如此。觀眾表現得很傳統,劇本也都固步自封。那不是藝術,那只是因循守舊。」當時挪威劇場導演楊森(Kai Johnsen) ──其後多個弗斯劇作的首演導演──讀過他的小說,並肯定他是一名天生的劇作家,於是遊說多次他寫劇本,弗斯都堅決地拒絕了,直至後來弗斯破產,因經濟上的需要他開始寫作戲劇,而第一個廣受注目的劇本是《有人將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完成後他忽爾覺得寫劇本出奇地容易,於是在劇本創作上投放更多的時間及精力,結果一寫便寫了三十多個,而戲劇又恰恰符合他寫作的興趣,他說:「在小說你只能運用詞語,而在戲劇你可以使用停頓、空白還有沉默:隱藏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東西──一種啟示。」

弗斯劇本的詩意來自劇本文字所建構的意象,幾個關鍵意象經常在他的劇本出現,分別是海、秋天、破舊房子。在劇本《有人將至》,大海的洶湧與平靜與人物內心深處的不安互相對照;《秋之夢》講述男主角面臨美夢即將破碎的前夕,就是寒冬來臨之前的秋天,不可預知的將來正逐漸走近;破舊房子在劇本《名字》中是人物的避難所,房子隨時日日漸變得破落殘舊,意味人物的期昐與憧憬終將落空。弗斯在一訪談提及,他不單是劇作家,而是作家,故此他相信「回到單純的寫作本身,文字一定會有訊息透露,而所透露的訊息,不是劇作家刻意地、受某立場或目的影響而放進去的。」他在劇本中放置的意象,既具指向性 (導向某一方向),亦具開放性 (非單一答案),以破舊房子為例,讀者觀眾必會與個人經驗及文化背景相扣連,從而作出個人的詮釋和解讀,但此解讀並非唯一,而是具備無限的可能性,可以是社會性的意見和批判,也可以是別的,弗斯認為好的劇本所傳達的意義自己會浮現,而其所能夠表達的意義是多於表面、多於單一層次解讀的。他對意象的選取與人物內在的連繫與融合,形成了他獨特的戲劇風格。

弗斯劇作的主題,每每環繞著人的孤寂,而人物卻始終渴望尋找意義和答案,亦掙扎於渴望之中,或許這正是許多現代人生存狀態的寫照,所以無論是在閱讀上或是觀賞弗斯的劇作表演,都總能夠得到點點的心靈慰藉,可惜除了於二○○四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學生演出過弗斯的劇作《沙發上的女孩》外,在台灣幾乎都沒有見到過他的踪影,希望將來能夠有機會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感受來自挪威的詩意。

原文刊載於2023年2月號/第460期 當代大師

文|鄧世昌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學士 (2006)、編劇碩士 (2017),目前正修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班。出版劇本集包括《斑馬》(2022) 及《一縷香絕》(收編於阮劇團──劇本農場 VI 劇作選)

喜歡這篇 文章 嗎?

現在就買 電子版 收藏!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