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焦點人物 【焦點人物】舞臺上最後的和解與擁抱——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談「雨中戲臺」

【焦點人物】舞臺上最後的和解與擁抱——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談「雨中戲臺」

by 許楚君

2020 年,臺灣戲曲中心,委託編劇家紀蔚然擔綱「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找到了分別在胡撇仔戲、歌仔戲耕耘數十年的金枝演社與春美歌劇團,以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與母親的故事為藍本,共同製作《雨中戲臺》。

這部戲幾經波折,到了 2022 年再度登上高雄衛武營的舞臺。這段延滯的時光,為戲中曲折的情感留下發酵的時間,也讓這一部夾雜著傳統與當代元素,宛如臺灣文化「竹蒿湊菜刀」的作品,混融得更為渾然天成。

《雨中戲臺》透過現代劇場導演志成的眼光,回頭追想已逝母親月鳳在記憶中的模樣。作為當紅小生的月鳳,拋家棄子到臺北戲班表演,當父親帶著幼年的志成與妹妹到後臺與她相見,滿懷期待的孩子,卻只得到母親「怎麼不快去死死咧」的殘酷回應。志成不斷地重新回返過去,試著找到自己與母親之間情感的糾葛,在這漫長歲月的追憶之中,觀眾也能在舞臺上看見戲臺如何讓母子離散,又如何讓二者和解。

戲中的月鳳的原型,即是導演王榮裕的母親謝月霞女士。早在 1996 年,王榮裕就曾以《胡撇仔戲—臺灣女俠白小蘭》,以母親的經歷為基礎,在一臺發財卡車上搬演歌仔戲班演員的故事。在《雨中戲臺》,王榮裕更勇敢地觸碰了他與母親之間的親情糾葛,戲中述說母親五歲被賣到戲班、十五歲被迫嫁給父親,在戲臺上風華極盛,卻承擔著無奈命運的人生。

謝月霞與王榮裕母子合影/莊坤儒攝

「從小時候我就意識到,自己是個不被祝福的孩子。」王榮裕說,即便從《臺灣女俠白小蘭》開始,就已邀來母親登臺合作,仍然始終無法與母親擁抱。多年後,他想起幼時曾看見媽媽對自己投來怨恨的眼神,才理解自己無法擁抱母親的原因,正是因為從過去到現在都未曾化解的心結。「如果媽媽還在,一定會緊緊擁抱她,告訴她,妳辛苦了。」

王榮裕從小在戲班看歌仔戲,是「吃老爺飯長大的」,卻是到了三十歲開始接觸現代劇場,才回頭看見母親的歌仔戲實則代表著臺灣文化,是長久被忽視的偉大藝術。同時,「藝術讓我重新了解社會、世界,乃至於這個國家」,他終於能夠諒解年輕時過著放蕩生活的母親,並且明白,當年那個帶著幼兒四處討生活的十七歲少女,為何對幼小的自己投來厭惡的眼光。

《雨中戲臺》的月鳳,是由擁有歌仔戲「南霸天」之稱的郭春美扮演。王榮裕笑說,郭春美扮演小生的丰姿、氣口,尤其是不服輸的眼神,都與母親謝月霞非常相似。包含編劇紀蔚然、原定飾演志成的吳朋奉,《雨中戲臺》的卡司,幾乎是最好的組合。

吳朋奉於 2021 年意外過世之後,王榮裕親自接下了志成的角色。這個在戲中,作為他親身經歷代言者的角色,在偶然的機緣之中,再度回到他的手中,使得他再也無法與戲劇拉開距離,必須直面自己與母親的故事。

領銜主演 郭春美
(陳少維攝)

領銜主演 王榮裕
(陳少維攝)

領銜主演 孫凱琳
(陳少維攝)

「做導演可以旁觀者清,這回卻要自己『撩落去』演男主角,心境當然也大有不同。」王榮裕說,與郭春美對戲,就好像看見母親在舞臺上,透過志成的視角,向母親述說兩人的故事,「每次排練就像是在與母親擁抱」。

《雨中戲臺》的真摯情感,以及巧妙融合歌仔戲與現代戲劇的大膽嘗試,讓郭春美,以及在戲中扮演少年志成的新一代歌仔戲小生孫凱琳,在 2021 年雙雙獲得「傳藝金曲獎」的最佳演員與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與此同時,王榮裕也因長久致力於融會傳統戲劇與現代劇場,獲得國家文藝獎戲劇類的肯定。

歌仔戲是做中學、『臺上見』的臨機應變,現代戲劇卻要精準劃分臺詞、走位,二者的表演方法天差地別,導演王榮裕卻藉著「創造家一般的環境」,讓二者彼此融會。

《雨中戲臺》將看似衝突的元素巧妙融合,打破了傳統跟現代的隔閡。「過去很多傳統戲班嘗試做現代劇,都沒有像這次的演出如此契合,找出了新的可能性。」王榮裕說,其實這樣的嘗試,金枝演社已經做了將近三十年。

陳少維攝
陳少維攝

除了在故事中帶出志成與月鳳的母子情結,編劇紀蔚然也在《雨中戲臺》,藉著月鳳流轉於傳統戲班、賣藥仔團與廣播電臺的足跡,帶出臺灣歌仔戲發展的過程,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歌仔戲過往被貶抑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大眾娛樂,胡撇仔戲更被認為是「不正統」、「不倫不類」的混雜劇種,到今天,時代終於足夠成熟,讓這些藝術都能在舞臺上發光、受到肯定。

王榮裕早在 1996 年的《臺灣女俠白小蘭》就奠定了「通俗、媚俗、粗俗」,卻又飽含生命力的劇場美學,到了《雨中戲臺》才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收穫了豐碩成果,而他與母親謝月霞女士一生的心結,也在母親過世多年後,藉著戲裡的月鳳與志成,在舞臺上彼此化解。

他笑著說,「這就像是跟著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經驗,再怎麼苦一定都會結束,再怎麼快樂也一定會結束。」然而《雨中戲臺》顯然不會是終點,或許也將為臺灣的表演藝術開啟嶄新的一頁。

採訪撰文|許楚君
一名從雜誌編輯台長成的雜食者,正透過各種路徑緩慢學習。

謝月霞女士舊照提供|金枝演社
劇照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陳少維攝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