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冬天的詩歌常夏的城 —— 略記二〇二三年高雄世界詩歌節

冬天的詩歌常夏的城 —— 略記二〇二三年高雄世界詩歌節

by 崔舜華

十一月冬陽臨照的高雄,溫暖得有些迫人,步行於街上,熱得要脫去套頭毛衣的程度,體感上,彷彿更接近初夏的台北。而許多人──其中頗為特別的一群,竟是寫詩的人──不久前,才從冷風冷雨的台北搭車南下,或者,從厄瓜多、西班牙、美國、日本、韓國各地迢迢飛來,抵達高鐵站或機場,卸下行李,預備迎接一場詩歌盛會。

落地後,經過晚宴的洗塵、夜晚的休憩,十一月二十五日早晨的開幕式,確切揭開了二〇二三年高雄世界詩歌節的樂章。來自世界各國度的二十餘位詩人,加上台灣本島四十餘位作家,再加上詩歌節工作團隊,儼然是一隻將近百人規模的詩的隊伍了。這隻隊伍,在詩歌節期間,應活動需要有時分組行動,前往高雄各處的獨立書店、文學空間、山林與海畔,藉由朗讀與分享的方式,將暖洋洋的詩意散向城市的各個角落。

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午後,詩隊之一車抵岡山,從顯眼的朱紅鳥居出發,沿途步行至大埕街上、岡山第一家獨立書店「剛好販賣所」。這隻小隊的組成分子,包括來自厄瓜多等地的西班牙語系詩人們(Marlene Mosquera、Augusto Rodríguez、Siomara España Muñoz、Corina Oproae)、來自德國的廖亦武、來自印度的Devesh Path Sariya,以及夏夏、崔舜華、凃妙沂、曾貴海、李長青、陳坤崙、李敏勇、喜菡、汪啟疆等台灣在地詩人群。

詩人李敏勇正發表對於詩歌的看法

無論膚色,非關國籍,詩人們依序起身,以母語朗讀自身詩作,面對讀詩現場的對話需求,有靈敏熟練的譯者育欣同步口譯,詩歌語言頓無國界。詩人暨翻譯家李敏勇,以壓軸之姿穩健讀念〈世界在我的詩行裡〉:

我在這裡

事件在遠方

在眼睛看不到之處

心的眼睛觸及

 

烏克蘭在戰火中

砲彈爆炸聲

在城市

也在鄉村

 

風的聲音

從遙遠的地方傳來

夾帶孩子們的哭泣聲

淹沒他們的國土

 

詩能夠做些怎麼?

從遙遠的距離

我以語言的聽診器

傾聽遠方的聲音

 

世界在我的詩行裡

苦難的印記

成為種子

發芽成長綻放出花

 

形色和氣味

在硝煙中

焦土在燃燒

映照夕陽

剛好販賣所的朗讀沙龍現場、詩人群與參與民眾合影

詩中,對和平與自由的呼喊,鮮豔地透滲於字裡行間,對人道與生命的關懷,堅定無摧地躍然於紙上,不啻為一首以詩具體行動、尋求對話、與世界互視的息戰之作。談及全球政經局勢動盪,而戰爭尤其以最血淋淋的姿態迫擊每個地球人的眼球,詩人認為,在如是灼人的焦土之上,依舊會綻放詩歌之花,也許在遙遠的某一日,苦難會消止,硝火會平息,孩童會重拾笑顏,而詩歌,則會永恆地存在下去,這是因為無論身在何地、在什麼樣的時代,詩的召喚讓人們直面生命的艱困與哀傷、美好與幸福,從而切身地擁抱生存的意義所在。

詩既是紀錄,也是見證,既是實踐,也是心之所向。因為詩,我們跨越國界與城邦而來,在島南此座常夏之城,詩歌正在南方的冬季裡,煥發燦爛的活力。乘著詩歌的船舶,渡河、越港、入海,抵達遠方更遠方,將詩注入日常的生活,而形成一種詩意的態度,一如羅馬尼亞詩人Corina Oproae所寫下的詩行:

這一次我選擇緩慢地生活

忽略樹木常青

在同一個夢境中做夢

用八音節祈禱

封印世界最終的感覺

永遠癒合所有的傷口

忘記母親忘記父親

但不是孤兒

感受著作為女兒、母親、女神、姐妹、仙女和女巫

超越生命

超越死亡

撰文|崔舜華

一九八五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你道是浮花浪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

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