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當期聯文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讀韓國文學:「從書裡的崎嶇,品味日常的甜」 ── 連俞涵

【當月精選】讀韓國文學:「從書裡的崎嶇,品味日常的甜」 ── 連俞涵

by 郝妮爾

課程簡介

這堂講座課是閱讀愛好者的完美之選!透過作家/演員連俞涵的視角,深入韓國文學的豐富層次與情感。探索生活及文學中的崎嶇與甜美,體驗文學如何映射出獨特的光影,影響我們對此刻與未來的想像。。

講師資訊

連俞涵

臺北人,小雪出生。小時候住在山區,稍晚才離家下山,保有一顆童稚的心。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二〇一五年演出《一把青》中「朱青」一角,自此開始受到關注。二〇一六年以《一把青》獲得第五十一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新晉演員獎,併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代表作品有《一把青》《茶金》《奇蹟的女兒》《流麻溝十五號》等。書籍出版作品《女演員》 《山羌圖書館》 《一邊夢遊一邊鐮倉》。

教材介紹

#必讀

韓江 漫遊者文化 2023.5

#必讀

羅泰柱 台灣角川 2022.4

#延伸

金英夏 漫遊者文化2023.12

#延伸

趙南柱 漫遊者文化 2023.11

#延伸

羅泰柱 台灣角川 2023.6

腳步尚未抵達的地方,就先透過文學來造訪。對連俞涵來說,閱讀便是如此,雖然她還找不到去韓國旅遊的機會,然而影視及文學作品,總像是把當地的氛圍感摘一片下來,放進她的日常,予其品味。

「起初也是因為看的韓劇越來越多,才動心起念,好奇韓國的文學作品會長怎麼樣?」連俞涵說,談及影視,無論主題,鏡頭感多以明亮為主,「特別是彩妝、服裝上,那個細緻度都很吸引人。不過一面看,就一面知道無論哪裡一定都還是有陰暗之處,這時候就能夠從文字捕捉。」

文字裡有崎嶇的苦,也當然會有日常的甜。連俞涵為我們展示她的韓國書單,苦甜參半。且她在閱讀時刻,總非常專注地享受身為讀者的自己,即便她心底有演員的靈魂,也生長著一顆創作者的心意,但是讀書的時候,「我不輕易把自己帶入任何角色,反而是很享受作為旁觀者的自己。」

拿回自己的生活,收斂偏執的狂

心思敏感的人,是否容易被強烈的故事氛圍帶著走呢?連俞涵不假思索的回答:「我都是負負得正欸。」她粲然一笑。

幾年前,在生日當天她走進電影院觀賞《82年生的金智英》;近日,她又特意挑選了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口氣重新把《素食者》讀完。前者之書,語意直白,將婚姻中的鬱悶,以及女性的苦痛全數拉出;後者則彷彿寫下世間懷抱執念之人的微觀縮影,寫得嗆辣濃烈。照理說,兩本都應該是讀了不會讓人心情太好的書。

「但我覺得,書裡寫的情感,乍看之下都是離我們很遙遠的陌生人,可是如果讀得越深,就越覺得我們各自不都擁有自己的偏執與怪異嗎?」

連俞涵以韓江的《素食者》為例。全書以一個詭異的夢境出發,主角在夢後便忽然決定不再吃肉,而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決定,卻無意之間把家族中人潛藏在心底的偏執逐一拉出,使事件朝向無可回返的瘋狂境地。

「我覺得韓國作品處理這種題材都滿厲害的。我之前也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賽柏格之戀》,故事主角有天忽然覺得自己是個機器人,就不再吃飯了,甚至只舔電池,覺得這就是她充電的方式。《素食者》的概念近似如此,那個難以言說的夢境,到最後讓主角覺得她應該只是一棵樹。兩個截然不同的主角,好像都召喚了身旁的人,開始用一種自以為最好的方式在逼迫他們、為他們著想,說服他們吃飯、吃肉⋯⋯。人與人的關係常常如此,我們想要對別人好,可是又真的有辦法完全理解另外一個人嗎?有沒有可能,最後我們所付出的好,都是一種妄想?」 

連俞涵剖析,順著這樣的脈絡走,或許此刻我們在社會中所遇到的「狂顛之人」,其實正是「最不執著」的那個人,例如做了一個夢,便果斷決定不再吃肉的書中主角,依循夢境走的自己,非常快速就放下了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正常人」之期待,如此灑脫,卻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

「因為這個故事主角太特別了,我最開始看的時候,也一度思考:『如果要拍成電影,飾演該角色的演員要怎麼做功課啊?她要如何模擬這個內心狀態呢?』」連俞涵說。但很快地,這個疑問就被放下了,「畢竟多數時候,我不想要走到這麼極端的世界啦,面對這樣的作品,我更喜歡當個旁觀者。」

作為一個認真生活的旁觀者,是她奪回自己生活的方式。

「所以,我不太是那種『走不出來的演員』,每拍一部片我都好想趕快『出來』,把繁重的東西還給角色,殺青的時候太快樂了。工作當下,我當然奮力去做,但是離開以後,我就要拿回我的人生,毫不留戀。」

連俞涵說,她演過的角色,一但下了戲,便如同「前世記憶」,記憶能夠破碎的與她的現世共存,但絕不讓自己被干擾。「畢竟我的人生體驗也是很重要的,角色是一種開關,閱讀又是另外一種。這有點像是我前面說的『負負得正』吧?無論作為演員或者讀者,我們都是跟著故事的流程,與角色走一段路,走完以後找到自己的出口,你對於生命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能夠被困在裡面。」 

無論是一個人的對抗或日常,這都很韓國

故事讓我們跟著角色走,故事也讓我們有機會探觸到不同的文化氛圍。透過文本、影視片段感受,連俞涵隱然被近年來韓國的一股文化意識所吸引:「就是一種:『以一人之力』想要對抗群體的那股力量!」

說到這裡,她一口氣列舉了諸多韓國影劇作品,例如《殺人者的購物中心》、《屍戰朝鮮:雅信傳》、《殺人者的難堪》⋯⋯,且越說越起勁,道:「在群體生活中,就是會有一個人發現某些不太對勁的狀況,接著靠自己找出一條對抗的路。我對於所有『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那種看似不可能的狀態、卻依循著自己的意志慢慢完成的極端主題,非常喜歡。這些氛圍,對我來說都非常韓國,跟西方所拍攝的動作片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看完以後都好有能量喔!」

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是種強悍,也可以是種溫柔的生活方式。

雖然前面聊著殺戮、血腥的動作作品是那麼起勁,但回頭談閱讀文本的時候,又馬上鬆下心弦來——最後,連俞涵聊的是圖文詩集《就像現在這樣》。這是一本由八十三歲的詩人羅泰柱,以及九十四歲的插畫家金斗葉,兩人共同用詩歌、繪畫所交織出的作品。

連俞涵說:「其時很多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步入老齡化與少子化。現在因為醫療關係,大家活得越來越長壽,以前人覺得長壽很好,但如果沒有妥善規劃晚年,那生活可能會非常無聊。所以⋯⋯看到這本書,一個老奶奶在八十幾歲得時候開始創作、繪畫,光是這件事情就讓我覺得很感動。」

退休以後能夠過著怎麼樣的生活?現在思考這件事情會不會太早——不會,永遠都不嫌早。連俞涵說那是她嚮往的年老,退休以後並非只是一成不變的的日常,那日常裡有冉冉上升的智慧,在撇開利益的追求以後,我們的心還願意去追求更純粹、更內在的事物,「而原來我們純粹想做好一件事情的心意,可以這麼美麗。」

「如果有榮幸可以活到那個年紀,我也想要當這麼有趣的奶奶。」她笑著說。

也許唯有在這個時刻,她願意代入自己更多一點,走進詩文裡的日常,願讓來自遠方的風景,串聯起自己未來的可能。

採訪撰文|郝妮爾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藝術碩士。自二〇一四年起,從事藝術文學專訪、側記、評論之工作至今。創作範疇囊括散文、小說、童話、劇本、採訪文類。曾二度獲得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並入圍二〇二三年臺灣文學金典獎。著有散文集 《我家,或隔壁》、《去你媽的世界》;長篇小說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劇本集《拾蒂》。

攝影|安比

場地協力|一間書店the1bookstore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