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焦點人物 拼湊的裁縫 ── 懷念齊邦媛先生

拼湊的裁縫 ── 懷念齊邦媛先生

by 李秉樞

猶記得在小鎮書店看見《巨流河》,是高中準備考大學之際。當時歷史知識不深,只因憧憬臺大文學院的生活,於是懵懂地讀著這本回憶錄,對於齊先生早年師從朱光潛,尤其印象深刻。我就讀臺大中文系的第一門課,是柯慶明老師講授的「現代散文選」。課程採用的讀本之一,正是齊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選集》。我在文學院斑駁而明亮的迴廊,不斷遇見《巨流河》中提及的學者與作家。置身文學史現場,逐漸影響我走向現代文學的研究。摸索尋路的過程中,接觸到齊先生編選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以及她的文學評論《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方知她如何致力在國際推廣臺灣文學。

後來因緣際會,我成為柯師的助理,經常聽他提起齊先生的故事。從其散文集《昔往的輝光》,進一步認識他在臺大文學院的學思經歷,與師長之間的往來過從。一九七○年代起,齊先生開始於臺大外文系授課,並為中文、歷史研究所開設高級英文課程。柯師回憶自己往往向齊先生請益,開拓了現代人文知識與文化思潮的視野。他和妻子張淑香老師,皆成為齊先生培育的「心靈的後裔」,師生彼此照應,相互訴說傾聽,情誼如家人般親厚。

《巨流河》天下文化出版

齊邦媛先生與柯慶明老師 (圖片提供/李秉樞)

柯師在治學上深受齊先生啟發,而齊先生也得到諸多柯師的支持。齊先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時,進行國中國文教科書改革,柯師為她提供臺灣文學作品的書單。而當得知齊先生有書寫回憶錄的念想,柯師便時常鼓勵她趕緊提筆著述。年逾八旬的齊先生「傾全心之虔誠」寫作,歷時四年交出史詩《巨流河》,柯師協助則將原著手稿入藏臺大圖書館保存。臺大臺文所成立後,在柯師居中聯繫下,獲得齊先生捐贈大批書籍,於是特設「齊邦媛圖書室」。戰後初期,為了整理藏書而決定待在臺大的齊先生,新世紀之後,將生平藏書留在了臺大。開幕式當日,齊先生發表演說〈我對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研究的看法〉。看過這場演講影片的學子不計其數,她的文學意志,也將持續指引著後之覽者。

第一次見到齊先生,是我初入臺大臺文所那年,所上舉辦聖誕派對,齊先生應邀出席,她與柯師並坐,兩人喜悅地交談。每年逢齊先生生日,柯師會託我寄一份巧克力給她,作為祝賀的禮物。2019年,齊先生獲頒印第安那大學榮譽博士,在臺大舉行授獎典禮,我與柯師一同出席。他們短暫寒暄後便握手道別,我正好為這幕場景拍下照片。沒有人知道,那會是他們師生最後一次見面,因柯師在不久後驟然逝去。柯師離世前幾日,將《一生中的一天》送予我。他說這是重要的書,並殷切囑咐必須好好閱讀。

日後,張師與我為了籌備柯師的文學展,陸續整理他留下來的資料。我從中讀到柯師與齊先生往返的信件,還有他策畫「浪濤與波瀾──齊邦媛教授手稿資料展」的手稿。文書數量龐大,花費許久時間分類。齊先生對此至為關心,我於是將一些相關內容寄給她。某日竟收到齊先生的手寫信。她寫道,師生之間的相互照顧,精神的傳承延續,「是人性至美境界,不似任何時代可以改變或湮沒的,這也增加了我對人類的信心。寄上我全心的祝福!」我其生也晚,沒有機會聆聽齊先生授課,僅能隔著歲代遙遠地注視著她,卻深感冥冥之中存在著奇妙的因緣,讓我相信在文學路上的自己是幸運的。

老師的手寫書信(圖片提供/李秉樞)

齊老師晚年時,即或年事已高,仍然專注於讀書寫作。我曾為她購買過一本書:《拼湊的裁縫》。由於過去未曾讀過此書,查索後才知它被視為奇特的傳記小說,呈示關於信念的哲學。這讓我想起齊先生所寫:「對於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時間和文字。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多年後再次重讀《巨流河》,已有不同的文學感覺,漸能體會字裡行間的悲欣浮沉。歷史錯綜萬端,身為時代見證者,齊先生編綴記憶與經驗,自出機杼,獨有心裁,寫就黼黻文章,在這個意義上,或許也是一種「拼湊的裁縫」,作為時光的存念。

撰文|李秉樞

1993年生,臺南鹽分地帶人,成長於將軍、佳里。臺大中文系、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現為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喜歡文學、書法、民間信仰、道教文化。曾獲若干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著有散文集《畫符》(九歌出版社,2020)。

照片提供|李秉樞、天下文化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