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高雄青年文學獎系列訪談︱散文類19-30歲組首獎】林珉慧—歡迎進入文學裡的空隙與魔幻之境

【高雄青年文學獎系列訪談︱散文類19-30歲組首獎】林珉慧—歡迎進入文學裡的空隙與魔幻之境

by 吳孟珊

高雄青年文學獎是專屬於年輕創作者的文學獎,參賽類組有新詩、散文、短篇小說與圖像文學類,每年皆網羅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一系列的企劃將邀請歷屆得獎人,以前輩之姿訪談去年得獎者,帶大家深入認識創作者,同時也延續高雄青年的創作情懷。聽他們聊聊自己的生活與創作,談談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書寫對於每一個人的獨特意義。

2023高雄青年文學獎19-30歲組散文首獎〈是我想看見〉一作,以自然書寫穿插個人情感,在賞鳥的描寫中投射對一段關係的渴求,獲得評審青睞。這次高雄青年文學獎特地邀請作者林珉慧自花蓮遠道而來,在高雄文學館接受採訪。

炎熱的打狗港,是珉慧心中的另一個故鄉,兩天前就到達高雄的她,在這座熟悉的城市中回味曾經在此的生活。「高雄對我而言,是一個永遠可以回來的地方。我在研究所,至少還有一半的人以為我是高雄人。我每次要來高雄,我都會說:『我要回高雄……』」大學受到恩師的薰陶,漸漸塑造、形成了現在的人格,從此以後,高雄這塊土地就宛若自己的第二個家鄉。「我是個念舊的人,這裡的一切是如此熟悉,高雄獨有的海港氣息,馬路那麼大,山與海的距離如此相近……我的老師永遠在這裡等我、我喜歡的店都在、電影圖書館也在,這裡我永遠都能回來。」

研究所環境的轉移,也帶給珉慧不同的刺激。花蓮壽豐鄉位在縱谷中,每日抬頭便見高山環繞,山頭閃爍著金光。「有時候當我走進花蓮的大自然環境,會聽到有人在唱歌。」花蓮之於珉慧,更加奇幻,跟隨著吳明益教授的腳步,她開始投注了許多時間在戶外進行田野調查,進入文學以外的第二個領域深入研究,以求真實。這種長時間的生態蹲點與考察,讓人不禁想到背後的辛勞和犧牲,去年開始進行自然書寫的珉慧說到,自己已經算是很輕鬆的,並談到自己平常更專注的另一個寫作主題:民俗與宗教,但同樣的,也是要付出相當的心力去考察,處理素材中的知識層面,才能足夠支撐作品的架構。「文章這個東西,除了個人經驗,也要有別的東西去涉入」也許是覺得自己二十幾歲的情感過於單薄,所以必須同時運用理性與知識來統整、梳理文字。「攝取知識的同時,也會發現不同的視野,看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珉慧舉出每年在東華出現、短暫棲息的遊隼,視力極佳、振翅飛翔的能力能在高空中飛越好幾公里,藉由科學的認識,去連結鳥類看世界的視角,提供了寫作的另一種面向。鳥的視角可以透過作家的詮釋,作品中角色心境同樣也能透過作家的詮釋,只是在科學的佐證、加持下,角色不會淪於揣測與外在表象的形塑而已,會變得更加實在、具體。

對她來說,散文講求真實,展現了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若是真的要有一個定義來分類,那就是散文是非虛構的。作品中藉由鳥與自己彼此的凝視,反映了真實生活中一段似有若無、無疾而終的感情關係,「一開始是為了自然書寫的課堂作業,但我明白我還沒有那麼擅長自然書寫這個領域」,作品於去年六月完成,原本描繪了更多的鳥。珉慧認為自己是個剛賞鳥半年的業餘賞鳥人,勢必要找別的素材添入,彌補、支撐作品的深度,「而一切是那麼剛好,生活中碰巧就出現一位可以如此和我深入談論生物的人」,便將其寫入自己的作品中;但是基於自己對對方的情感、基於篇幅的限制,乃至作品完成後讀者的解讀,幾經修改的作品,裡面對於情感和關係的描述,與自然書寫的比例變成各佔一半,甚至可能抒情的部分更多。〈是我想看見〉,「看見」與「被看見」的慾望在文中交織,作者感情關係中的拉鋸,投射在觀察鳥類的過程。「賞鳥有時候,即使主動,也看不見我們想看見的。在野外進行調查,大部分的時間動物根本就不會理我們,因為牠們覺得我們沒有威脅性。然而當你被鳥看見時,那是一種霎時的幸運。」珉慧感嘆地說到。觀看的一來一回、回覆中的熱絡與冷淡,文中「我」主動去勘查鳥類,在人際中親近、拉近彼此距離,想「看見」對象的背後,蘊含了想「被看見」的渴求,著實表現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孤獨,寄託情感在曖昧不明的網戀關係;鳥的凝視,擊中內心的尋尋覓覓,再度嘗試與對方再次產生共鳴。但感情是何其詭譎莫測,正如同賞鳥一樣,無法預測最終成果會是實現,或是落空。描繪對於一段關係的追求,循著賞鳥的過程起起伏伏,正如同評審所說「跟著敘述者跌宕一段感情」。珉慧提及自己寫作並不會特別縝密地串聯意象,在文中留了空隙讓讀者自行想像、詮釋,「有些人可以安排每一幀畫面、每一個意象,我是個比較散漫的人,我情願作品中空隙大一點,讓大家可以自由地挑喜歡的位置坐。」

但針對寫作上情節的調動與調整,這些技術上的安排,對她而言是不是虛構?「那你覺得新聞是不是虛構的?」反應奇快的珉慧反問到。「就是新聞,也須經刪改。我認為fiction與non-fiction,取決於寫作用的材料。當然這件事情吵不完,只是我們只能有個粗略的分別,我覺得到最後會是一個捫心自問的狀態。這篇文章我難道沒有進行調動嗎?一定有,不然我只要寫日記就好,但是日記,又沒有人要看,我的文章要展現出來,勢必要講求技藝。」延續這個話題,珉慧接著提到自己近期喜歡的書,約翰伯格的《我們在此相遇》,「作品中寫到作者遇見自己已經過世的母親,但是如果我們用很嚴格的角度去看這一整本書,它並不具備小說應該有的完整角色經歷,缺了一角,然而這一角由散文的特質補了起來,裡面所代表的真實,是作者對母親的感情。」文類的分別,來自體制、龐大文學脈絡,而一本書好比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讀者觀賞完的體驗,作品中的真真假假、對於情感的體察,那才是最重要的。

接近訪談的尾聲,不得不將話題轉移到珉慧身上,那混合傳統與現代文青氣質的打扮。手指間數個銳利的金屬戒指,搭配中性的襯衫與黑色褲子,卻見手腕上一只婉約的翠綠玉環,很是突兀,談著談著,珉慧還拉出脖子上掛著的玉珮。「我是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無法像先民一樣認為打雷這樣的自然現象是雷公電母,我會去懷疑我眼前所見的一切。而我自己的體質卻又是會跟一些科學沒辦法解釋的面向連結。」生來與宗教、民俗文化有緊密關聯的她,透過實地考察、修習地質學……等等多種管道,追尋自然,藉此更了解世界的組成,找尋嫁接科學與宗教的方法,讓自己和世界接軌。「未來的寫作方向,大概會是朝這個方向前進。」珉慧稍稍談及自己未來的寫作計畫,也許未來,她將從故事中的縫隙進入,由一個夢境開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的奧妙。

2023年高雄青年文學獎|散文類|19-30歲組|首獎|林珉慧〈是我想看見〉

〉〉得獎作品欣賞

✒ 2024年高雄青年文學獎熱烈徵件中!

專屬於青年的文學獎開跑啦,今年主題「文字生成」,

邀請大家用創作突破極限,開展更遼闊的文學旅程。

即日起至9/27(五)止,歡迎年輕的創作好手踴躍投稿!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