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嘉義市人,中興大學外文系、台大戲劇所畢業。現為阮劇團編劇。曾任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2019-2020)。創作形式以劇場劇本為主,偶有小說作品,著迷於生死鬼神與民間信仰、在地文化,期望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近年劇作有阮劇團《十殿》、《我是天王星》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湊陣》(九歌出版)。
一九六三年生於台北, 一九九四年定居宜蘭,後來發展出田中央工作群。深耕宜蘭三十多年,以極為緩慢堅定的腳步啟發一波又一波的年輕建築師,用高度在地性的思想及原創語彙將建築融入生態地景。先有日本Gallery Ma邀展及出版,後又獲邀至芬蘭、愛沙尼亞、波蘭、捷克、法國、德國及英國等歐洲各國巡迴展出。二〇一七年底獲頒吉阪隆正賞、二〇一八再有國家文藝獎及總統創新獎肯定。
一位是回鄉編織的創作者,一位是耕耘他鄉的建築師,初看毫無交集可言的兩人,在重要細節裡找到連結。對談過程,黃聲遠才憶起在美留學時,經常放著建築系的功課不做,跑去參與、沉浸在藝術學院的各種演出;而吳明倫的父親也是一名建築師,她不曾了解父親的工作,卻先聽到父親對另一位建築師的好奇與稱讚。吳明倫與阮劇團用台語連結嘉義,黃聲遠用心感受宜蘭的日常紋理,他們標註地方細節,進而延伸成一張可期的藍圖。
Q 若是對方到您的居住地,最想帶對方去哪些地方或做些什麼?
黃聲遠:先去我們田中央附近亂逛,看看水圳和藍色山景前美好寧靜的日常。
吳明倫:嘉義製材所、貯木池。
Q 最想推薦給對方的一部劇作、一件建築作品?
吳明倫:Eugene O’Neill的《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黃聲遠:雷公碑旁的冒泡湧泉水池或附近我經常游泳的小水池。
Q 採訪完後想送給對方的一句話?
吳明倫:在老師身上看到很特別的東西,一種很自由的氣氛,我會把它當作典範。
黃聲遠:你有很清楚屬於自己有抵抗力的創作堅持,請繼續順著自己想做的路,不要擔心太多。
Q 若能交換彼此靈魂的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吳明倫:好奇。
黃聲遠:浮現故事有如信仰、持續編織資料,勇敢想像又很有細節的能力。
二〇一九年,阮劇團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台語喜劇《熱天酣眠》,在淡水雲門劇場演出。擔任阮劇團編劇的吳明倫回憶起當初踏進園區,最印象深刻的是整個空間的「氣質」,沒有過分強調的隆重氣派,反而流淌一股優雅謙遜的邀約之意,「它與整個園區環境密切結合,劇場設計很有彈性,很為演出著想,不會只追求好看就忽略了實用性。」她接著笑說,只是園區小徑之蜿蜒,自己迷路到不行。
「迷路其實是故意設計的,與時間性有關。」黃聲遠解釋,園區緊鄰滬尾砲台,特意保留了中央廣播電台老建築,加以戶外的日光平台、草坡、大樹、書房等設計,為的是讓人彷彿穿梭於歷史與未來,走過園區再進到劇場,是一場不止於演出的文化饗宴。
秉持對人的關心,黃聲遠建議打破雲門劇場前台後台裡面外面的隔閡,通道的玻璃與帷幕,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他也刻意將景色絕佳之處留作技術人員休息和一起聊天工作的空間。他帶著田中央的團隊夥伴一再打破既有規則,解除框架,卻多了自由。黃聲遠接著回應迷路一事,笑說:「『可以』迷路就是一種自由。」
深耕嘉義地方的阮劇團,同樣勇敢嘗試衝破既定框條。二〇〇三年成立的阮劇團,為了耕耘嘉義在地觀眾,近十年全心投入製作一系列改編西方經典的台語劇。將經典融入在地元素並以台語演出,別出心裁、獨一無二的台味劇作風格,收穫各方好評與掌聲,但過程卻相當不易。吳明倫說,許多不諳台語的民眾因語言怯於進場,團隊花費極大心力宣傳,一再掛保證大家一定看得懂。
「(台語)連德國人都看得懂的。」黃聲遠提起林懷民的舞作《家族合唱》,作品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穿插台語自白,在德國演出時,團隊曾思考是否需要翻譯成德文,最終決定保留台語演出,仍舊讓外國觀眾深受感動,「細膩情感的台語真的不能改,tone比理性的了解更重要。」
台語不單單是一款語言,更是由內而外、對於土地的關懷與認同。吳明倫笑稱自己其實濫情,居住過的地方都會產生感情,但不如許多學子留在城市打拼,求學時期曾待過台中、台北及英國的她,自己待上最久的地方就是故鄉嘉義市,前後近三十年光景,「有成長回憶就有感情,接著想了解它,了解它以後,好像就更喜歡它了。」
談起愛上的理由,一時半刻是說不具體的——黃聲遠亦是如此。大學就讀東海建築系,就此喜愛氣候宜人的台中,分發到高雄當兵也戀上港都,「我顯然是怕冷又不喜歡潮濕的人,怎麼最終會這麼喜歡宜蘭?」移居宜蘭,身為台北人的黃聲遠自嘲這是一場贖罪,而情感是隨著與朋友一起生活而變得密不可分——跳進湧泉游泳,再開著車依山傍水慢悠悠地晃來晃去。日日累積的生活軌跡,淬成與地方一同呼吸的生命經驗。
不過,真要說到吳明倫與嘉義的深度連結,得從加入嘉義在地劇團「阮劇團」、擔任編劇說起。「我很晚才認識嘉義縣。」生活在嘉義市的吳明倫,近年隨劇團走訪嘉義各地採集民俗材料,才拾獲大士爺祭、火燈夜巡等許多嘉義特殊的民俗祭典,與其背後的歷史脈絡。
這些地方採集,不一定為了特定劇本故事,卻能一步步累積阮劇團深耕地方的獨有創作視角。「有時候,網路資料與真實材料差很多,必須一再向當地人確認。他們都會說《戲說台灣》加油添醋亂演。」吳明倫補充,目前阮劇團的地方採集重點,聚焦於地方信仰文化與在地職人輪廓的記錄。
「這些田野調查會很有貢獻。你們用藝術形式把很多細節記錄下來,雖然不是絕對真實,但許多很細很細的真實呈現其中,我聞得到《熱天酣眠》和《十殿》裡生命堅韌的味道。」黃聲遠非常肯定阮劇團正在為地方做的事。他說,田中央也做大量田調,用身體直接反應,感受與資料在大腦裡攪和,很難有系統去梳理。
已過花甲之年的黃聲遠,至今依然喜歡竄在各種民俗祭典隊伍中,感受深藏於民俗儀式裡的地方精神,「那些乍看是鬼神,實際是觸及生死的看法,殺豬酬神的犧牲每年提醒我們生命的重量。」而殺豬公的「專家」,壯碩魁武卻溫柔地說話體貼,那款人與人的互動真實,同樣印在黃聲遠心上。如今,虔敬地凝視中元普渡殺豬公,是田中央每年新人會被提醒的活動,他強調:與地方真正相處,是建築人的功課。
黃聲遠與田中央數十年的耕耘,其實早已內化成與地方相互扶持,經常遇見左鄰右社,都是以一句「黃老師加油」作為問候。
這正是阮劇團對於未來的理想樣貌。吳明倫提到莎士比亞活躍的伊莉莎白時代,那時候的倫敦劇團與常民生活緊密連結,台上台下相互熟識,下戲後再一同到酒館慶祝,直言談論演出的好壞——「我們想要經營與嘉義民眾的關係,我們演他們熟悉的故事,他們把阮劇團當成朋友。」
很多事情顯然要過了許久,才會真的有所理解,作為先行二十年的前輩,黃聲遠說:「我也是到現在,才敢說我們是好建築師。」
採訪撰文|蘇曉凡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曾任職於藝文雜誌、新聞媒體。
攝影|Ogawa L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