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族記憶到文學IP:《茶金歲月》超越「回家」的意義
previous post
在出版界,能夠從一本家族故事發展成完整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作品並不多見。《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不僅是電視劇《茶金》的故事原型,近期更推出前傳《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與《茶金歲月》客語版有聲書,展現了家族記憶如何轉化為動人文學作品的可能性。
《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先生的女兒廖惠慶,孫女婿黃雍熙,以及聯經出版有聲書企畫編輯張彤,近日參加i聽聽《用耳朵聽的文學》Podcast,分享這段將130萬字家族故事化為文學IP的歷程。
要將130萬字的手稿整理成14萬字的《茶金歲月》和21萬字的《生徒年代》,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廖惠慶說:「我先把年代寫出來,從爸爸出生的1928年開始,依序把每一年發生的事情整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密密麻麻的螢光色標籤成了最重要的工具,標示著每個重要的故事段落。
但要在眾多精彩故事中取捨並不容易,與廖惠慶一同整稿的黃雍熙說:「有時候她(廖惠慶)想要丟的,我覺得要撿回來。有些故事描述非常精彩,雖然可能會讓某些人覺得尷尬,但值得讓大家看看。」相對地,廖惠慶則較注重文字的優雅度:「有些字詞比較優雅,有些比較生活化。我覺得爸爸的文字是優雅的,應該把這個優雅呈現出來。」
在梳理資料的過程中,廖惠慶發現了許多令她感動的片段。「原來有這麼多人幫助過我們。」家道中落時期,許多親友伸出援手的故事。她也從文字中更深入認識了父親的個性——一位具有理想、勇於承擔的人。
「父親是台大經濟系畢業,他知道做茶葉這行業沒有前途,」廖惠慶說:「但當外公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理想』,表示他畢生的志業是振興台灣茶業時,父親受到感動而決定全力支持岳父。」
黃雍熙先生(左一)與廖惠慶女士(左二)
姜阿新洋樓在家族破產後被銀行收走,直到2012年才由子女們集資買回。這不僅是「回家」的過程,更代表著「夢想成真」。黃雍熙感性地說:「這是一個傷心的過去,反過來成為一個讓人喜悅的故事。」
「因為有人做了好事,這個好事會一直循環下去。我們能夠回到洋樓,就是這樣的善的循環。透過爸爸的故事,可以看到他受到很多人幫助,但他也幫助很多人。」廖惠慶認為這是一種善的循環。
張彤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IP的發展。「這個故事的溫度與深度,讓它有更多發展可能。」未來或許能發展成實境解謎遊戲、舞台劇等多元形式,讓更多人認識這段歷史。
對家族成員而言,IP的發展超越了單純的「回家」意義。當初能買回洋樓,是因為很多人幫忙,這份福氣不能獨享,要讓大家分享。從家族記憶到文學IP,讓更多人認識這段歷經繁榮與苦難的家族史與臺灣史,也因此帶來啟發與共鳴。
《茶金歲月》和《生徒年代》不只是家族的故事,更是一部「民間版的史記」。作者廖運潘老先生在寫這些故事時,並不是只寫自己,他寫的是這個時代。書中呈現了臺灣從日治到戰後的社會變遷,更記錄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樣貌。
廖惠慶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啟發更多人紀錄自己的家族歷史:「我很希望大家都來跟我爸爸一樣,來寫自己的故事,來寫歷史。」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我們要即時記錄下來,讓這些故事能夠繼續傳下去。
廖惠慶女士(中)與父母親《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先生(右)與姜麗芝女士(左)
撰文|編輯部
攝影|王聖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