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甫獲一一三年後山文學新人獎得主的曾稔育,以歉意為名,散文為形式,展演家庭紛爭、自我焦慮以及職場經驗的切面。深剖「我」的角色、歉的來源,密林的土與根,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Q 你在後記裡寫「散文是殘酷的文體」,好奇為何選擇散文作為書寫形式?
A 散文是將自身經驗當作物品的修復過程。我們預設散文必然真實,而真實源自於生命經驗,不過在填補遺失細節的過程中,文學性的虛構方式不可免除,經驗才得以完整保存且具備特色。
《歉木林》中,多多少少也存在著這樣的記憶偏差,對人物的裁判也不是那麼公允,但我相信這些能反映出我的立場,及我看待「真相」的個人角度。
Q 以「歉」為名,而母親是貫穿全書的角色,能否談談母親對本書的影響?
A 很大程度上,這本書圍繞著母親書寫。在試圖將「母親」的形象複雜化時,我才覺察到無法用簡易的善惡去區分書寫對象。無論是否有無意識,個人意志往往牽連了背後的整體社會結構。母親迷信的行為,促使我去思索更多結構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如何被結構壓迫,而有後續不得不的複雜行為。
Q 書中處理了大量的家庭議題,你怎麼去理解書寫與現實的關係?
A 寫散文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指控,反而更像是去揭露議題的傷疤。舉母親與舅舅之間的關係為例子,其實是因為我最想去批判的是父權體制對家庭所造成的影響。母親身為阿嬤的主要照顧者,卻仍承擔著其他家人所給予的道德壓力。她沒有辦法原諒自己,而寫作是我想還予她清白的過程。
Q 《歉木林》中,是否有哪篇作品最靠近你對完美的想像?
A 〈潮間過客〉。這篇作品講述了研究所時期的破碎回憶,收納了我在研讀人文社會學科時焦慮、迷茫,一種非常尖銳破碎的狀態。整篇文章確實並不是那麼討喜,可是這樣的形式安排最符合我當下的生命經歷。將它留在《歉木林》裡,表達了對生活的失望、對母親的歉然,藉由寫作將這些聲音一一編列、指認。
木馬文化(2025.01)
南花蓮人,畢業於東海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任職過考古、中醫藥與公共衛生相關研究助理。作品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後山新人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新北文學獎與吳濁流文學獎等獎項。喜歡練腿跟涼拌苦瓜。
採訪|編輯部
整理|黃博英
一九九九年生,嘉義縣民。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畢業,清大中文所在讀。曾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淡江大學五虎崗文學獎等,作品散見社群媒體與刊物。
攝影|蘇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