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
#學院派嘻哈 入坑嘻哈30
參劈團員、台大嘻哈文化研究社創社始祖、台灣第一個嘻哈文化網絡留言板創建者,從一九九八年參與並見證台灣嘻哈社群的茁壯與變化。
Start It Underground!不代表我們陰暗
Start It Underground!不代表我們清算
Start It Underground!代表著向下紮根再向上發展,正統性不容侵犯
——蛋堡〈Start It Underground〉Hip-Hop就是我的刀 饒舌就是我的劍
我頂著underground的一股力量到處撒野
——MC HotDog〈讓我Rap〉
以地下為起點
嘻哈文化在七〇年代初的紐約市出現,一開始即有相當顯著的「地下」精神。在都市重劃政策及美國整體社會環境裡,被長期邊緣化的非裔、加勒比海裔、拉丁裔青少年透過創新的聲響技術、塗鴉藝術、身體舞動,在街坊公園、街頭角落、地鐵電車等游擊空間中,萌生出一種相對於主流秩序的集體力量。這些嘻哈青少年同時也涉入都市陰暗面的幫派活動,更加深了「地下」的意象。即便一九七九年第一首商業化製作的饒舌歌開始在市場銷售,昭示嘻哈文化往後成為全球商品的景觀,某種強調自己動手做、以高超技藝對戰比拼、嘲諷批判主流價值、翻轉操弄文本與技術物、打造另類社群的地下美學態度到現在依舊存在。
綜觀嘻哈文化在全球的流轉,這種地下根莖社群的形成幾乎是必定的起點。以日本為例,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起源神話是,八〇年代初音樂人藤原浩從紐約將嘻哈音樂唱片帶回東京舞廳中播放,再加上一九八三年嘻哈紀錄片《狂野風格》(Wild Style)來到日本播放宣傳造成的迴響,慢慢激盪起包含DJ、音樂製作人、饒舌歌手、霹靂舞舞者、潮流設計師的錯綜網絡。在九〇年代中期之前,日本主流唱片工業基本上不太理會、更不看好這個有著鮮明「黑人」色彩的外來流行文化形式,但這也使得這批嘻哈先驅能夠在以東京為節點的地下世界中恣意實驗自己的風格,饒舌歌手與團體如伊藤正幸、近田春夫、You the Rock、Tiny Panx、Scha Dara Parr、Kohei Japan、RHYMESTER逐一由此發跡。
台灣雖然在一九八七年已出現了第一首饒舌作品,庾澄慶〈報告班長〉,並且於九〇年代上半在真言社的策劃下,出現了包括洛城三兄弟、豬頭皮、羅百吉、樂派體的第一波嘻哈音樂浪潮,但一個實際的嘻哈社群並沒有因此出現。上述這些歌手不會認為自己是「饒舌歌手」,與在台灣活動已久的舞廳DJ、霹靂舞團也沒有任何串連。即便如此,真言社還是走出了一條「獨立」廠牌的音樂製作路線,與當時的水晶唱片相互唱和,在一九九五年解散後又以魔岩唱片延續下去,並連結上二〇〇〇年後台灣的第二波嘻哈音樂浪潮。或許「獨立」一詞更能反映此刻台灣解嚴後的音樂政治氛圍,但這與「地下」盤根錯節、晦暗不明的空間感還是不一樣,而這樣的「地下」在台灣的嘻哈音樂中還沒浮現。
「嘻哈共同體」的出現
時間回到一九九八年,我是台中一中高一的學生,一個人獨自聆聽美國嘻哈音樂已經兩三年了。《1996葛萊美的喝采》合輯中饒舌歌手酷力歐(Coolio)的〈黑幫天堂〉(Gangsta’s Paradise)是我的啟蒙,往後透過唱片行、告示牌排行榜、V頻道、撥號連線網路的片段資訊,又自己組裝出一套嘻哈音樂知識與品味。雖然小學就聽過洛城三兄弟,對羅百吉的〈Friday Night〉也倒背如流,但我從來沒有感受到台灣有本土的嘻哈音樂,更遑論同好社群。或許是對找尋夥伴的渴望,也或許只是高中生無聊時的消遣,一九九八年初我和剛接受我感化的尤姓同班同學架設了台灣第一個嘻哈音樂網站「Master U」(U來自他的姓氏),他負責網站維護,我負責提供資訊並管理留言板。只見留言板上越來越多來自台灣各地的網友留言,討論也越來越熱鬧,甚至還能打起認為東岸和西岸饒舌歌手誰比較厲害的幼稚筆戰,但大體而言我們都很珍惜這份「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難得情誼。當時不知道的是,這些隨意的文字交流將成為台灣嘻哈歷史的重要篇章。
大約是在一九九八年下半,名為「MC HOTDOG」和「DOG G」的網友出現在留言板上,討論相當活躍,內容言之有物。不久後他們便分享自己以中文台語創作饒舌的經驗,並且邀約大家在台北實體板聚。我們開始知道他們名為「大馬戲團」的團體以及「熱狗」、「大支」的稱號,會在夜店、音樂祭上演出,〈韓流來襲〉、〈釣蝦場〉、〈西門町老人〉等錄音檔也在隨後於網路上流出,被瘋狂轉錄下載。這些作品引起我們共鳴的地方,不只是訴說出年輕人對日常生活「惡趣味」的感受,還有對主流音樂產業的鄙視,其押韻技法也已超越九〇年代稍嫌生硬的編排,展現了本土饒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他們是我們「自己人」,是我們想像的嘻哈共同體的一份子。
從嘻研社到地方上的集結
二〇〇〇年高中畢業來到台大,我最興奮的事情反而是能夠與以台北人為主的Master U留言板網友更密切地互動。其中一位是台大的學長,江湖人稱「蘇同學」,專長為DJ,開始與我討論在台大創立「嘻哈文化研究社」的計畫。我們在學校通過正式社團申請之前就以「地下社團」之姿運作,主打嘻哈歷史文化的教學以及音樂的深度賞析,藉以與大眾市場上鮮明但表淺的嘻哈形象區辨,建立「不容侵犯的正統性」。此時的社員幾乎都是來自留言板的老朋友,台大學生反而是少數。我則順理成章成為「林老師」,以嘻研社為教室傳授自認為最「正統」的嘻哈知識。
熱狗與大支也曾光臨過社團的活動,但他們最大的影響是讓原本只是嘻哈鑑賞者的我們想要動筆寫詞,宛如民歌運動一般「唱自己的歌」。二〇〇一年,透過社團我和世新大學的老莫和台北醫學大學的小個首先創立了六人團體OGC(Original Gangstaz Club),隔年只剩我們三個,於是以「參劈」的名號闖蕩江湖活動至今。當時台北還有以台灣藝術大學Warren為首的DGB(Da Ghetto Brotherz),也是在網路上即已熟識的朋友。而有別於台北以大學生、留言板、嘻研社為主體的網絡,台中的麻煩製造者TTM(The Trouble Makers)有著更強烈的台中在地草根性,強調「台中愛」的精神;成員多達十人以上的台南東方刺客EAC(East Assassin Crew)則是以國華街的滑板店為基地。這就是我所謂的台灣第二波嘻哈音樂浪潮,並且曾在二〇〇一年七月台北@live夜店一場為熱狗專輯宣傳的活動上,見證上述所有團體的集結,憑著剛寫好的一兩首歌和血氣之勇輪番上陣接力演出。這場現在已幾乎看不到任何報導資料的表演,恐怕是台灣嘻哈音樂最驕傲的時刻之一。
即便EAC、TTM和參劈後來分別被魔岩、水晶和本色音樂簽下發行專輯,台灣第二波嘻哈音樂浪潮還是有著強烈的「地下」性格,一方面是透過各種不同虛擬或地方上的平台彼此串連的社群性,另一方面則是從主題和押韻技法另闢蹊徑、想要區隔主流商業化嘻哈但又與嘻哈文化相連的企圖心。參劈擅長玩文字遊戲與埋藏嘻哈知識彩蛋、DGB有〈九月墮胎潮〉這樣社會寫實的作品、TTM的風格有些玩世不恭但又帶有狠勁、以台語為主的EAC則是陰暗又具有壓迫性,記得他們有一首〈天堂〉就是在描述嗑藥的迷幻感受。這些或許已是現在聽眾習以為常的主題,但在當時可是需要一種不媚俗、來自「地下」的同儕創意網絡才能表達出來。
今日台灣嘻哈音樂已走入新的「大嘻哈時代」,饒舌歌手可以贏得金曲獎、饒舌歌曲可以在網路上有超高流量、嘻研社可以像廠牌一樣經營、各種風格主題語言身分認同琳瑯滿目。但不要忘了,這些都是孕育自這樣的地下世界,一個容許你憑著「一股力量到處撒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