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作為臺灣第一本以競技啦啦隊為主軸的運動青春小說,《降落練習》不談隊員們勝利的瞬間,反而以輕盈穩定的筆調,托起大學啦啦隊員們的日常練習。口號、動作,磨損、再造,青春書寫也可以同時是反青春的。舞台的光鮮亮麗與隊員的磨損及自我質疑總相輔相成,生命中有些瞬間,唯有浸潤其中才得以悟得。
Q 書中提到「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一本書,而我想看」是你的創作初衷,能否深入聊聊創作歷程?
A 和書中主角相同,我進大學的第一週便加入社團,每天流汗、拉筋,大吼大叫地練習了四年。
以前寫過一篇散文〈好吃拋投〉,提及我曾經想開一間啦啦隊餐廳,因為每當走入挑高的餐廳,我們總會想著空拋可以拋到多高,以此映照隊員們的渴望與哀愁。
後來得到了同學的鼓舞,才更有信心將這些經歷化為文字。
Q 在將親身經歷轉化為書寫的過程中,是否有哪些關鍵的節點影響了你?
A 外在來說,二〇〇五年、二〇一五年台灣啦啦隊各赴日、美競賽,皆獲得冠軍 ; 內在來說,我之所以在研究所才著手處理啦啦隊的故事,是因為我到那時才接受自己再也不會跳啦啦隊的事實。
同時受指導教授的教導,開始嘗試以物件、訪談等形式梳理臺灣競技啦啦隊的歷史,算是這本書的緣起。
Q 本書以自我經歷出發,你想呈現的啦啦隊員樣貌為何?
A 在許多美國電影中,啦啦隊可能不被認為是一種「運動」,拋高、重摔也常會搭配罐頭笑聲呈現,以至於旁人會以為啦啦隊總像檯面上那樣輕鬆歡樂。
正式告別這個身分後,我想透過寫作解答,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啦啦隊員的日常。
Q 雖寫熱血的啦啦隊,卻刻意以不那麼熱血的平淡方式去書寫,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A 啦啦隊這個運動,看似激昂神奇,背後卻可能是由一群「半路出家」的人撐起整個表演。
願意繞過熱情、著重磨損疼痛,近似於《排球少年》中對鋒芒背後細節的處理,我認為那些細節強過以青春、熱血來推進情節。
大塊文化 (2025.02)
一九八八年生,南投人,現居台中。東海大學啦啦隊系、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班創作組畢。現職快雪時晴。曾獲南投玉山文學獎小說首獎,二〇二〇年、二〇二四年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及BIOS monthly專欄「女神的孩子下班後都在跳舞」。
採訪|編輯部
整理|黃博英
一九九九年生,嘉義縣民。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畢業,清大中文所在讀。曾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淡江大學五虎崗文學獎等,作品散見社群媒體與刊物。
攝影|蘇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