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靈魂交換 【靈魂交換】不勉強,先這樣|盧慧心╳陳沛珛

【靈魂交換】不勉強,先這樣|盧慧心╳陳沛珛

by 梁綉怡

約定採訪的這天,盆地大雨,若從高樓往窗外看,繽紛的傘面像電影畫面,分散,聚攏,有各自的配速與方向。一些人會陪彼此走一段路,一些人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尋常地擁有些時間,相聚靜謐溫暖的空間,尋常地思索生活,聊字和圖,安心地交換故事。

盧慧心

一九七九年生於彰化員林。編劇、譯者、小說家。已出版小說集:《安靜肥滿》(九歌)、《愛(ai)》(時報)。

陳沛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職繪圖接案工作者。喜歡樸拙手感的畫風、情感內斂的敘事風格。出版作品:《一直一直躺著睡》、《鰻魚為王》、《暫時先這樣》、《他們的眼睛》、《愛過的廢物》。

Soulmate POP QUIZ

Q 如果有短期轉生的機會,最想嘗試的職業為何?

陳沛珛:考古

盧慧心:跟動物有關的,牧羊吧。

Q 覺得今天是什麼顏色?

陳沛珛:羊毛色。

盧慧心:灰色。

Q 若此時手邊有一張紙,直覺想要在上面寫/畫些什麼?

陳沛珛:聽到什麼就寫下來。

盧慧心:動物、簡單的貓或狗,或花。

Q 若能交換彼此靈魂的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盧慧心:好像沒有特別想交換,硬要說的話是抽離生活的能力。

陳沛珛:穩重吧。十年後我或許能自然獲得(笑)。

採訪前說好,聊過之後,再選擇想要交換的部分。

並不相識的兩人,在採訪現場認出彼此曾在薄霧書店舉辦的市集碰面,陳沛珛被強迫推銷盧慧心與好友喬治、油君開設的podcast節目《不勉強》——介紹上寫「人過四十,仍多疑惑,只好告訴自己,不勉強。」陳沛珛推薦朋友收聽,說這是一個沒營養的節目,形容是「得到一定年紀,才能聽出其中醍醐味」的作品。

在分眾、資訊量繁雜的時代,以聲音為主軸的傳播媒介,成為日常的陪伴。構思分鏡、台詞時,陳沛珛聽無歌詞的音樂,上色階段轉至podcast,能長期收聽的節目除了得對內容有興趣,也在意主持人的聲音質地。盧慧心調侃自己不愛做事,只負責按時抵達錄音室。作為聽眾,她樂於接受推薦,廣泛接觸,若心情低落,便找一集自認好笑,曉得能轉換情緒的《不勉強》收聽。

或許是到了能夠真正理解不勉強奧義的「這個歲數」,不只明白如何照顧自己,盧慧心與陳沛珛對於理想的生活模式、舒服的狀態,很能清楚描述。陳沛珛回憶選擇圖像創作,自由接案繪圖的緣由,「用這個方式工作,可以確保我有很長的獨處時間。」盧慧心同樣共鳴。即使從事影視編劇得出席開會,但多數時候還是一個人默默寫字,獨自作業。她盯著手裡的瓷杯,說仍會期待,等小孩長大,要重返昔日獨居的生活。

二〇二四年,盧慧心間隔九年,出版小說集《愛(ai)》,故事裡談及更多親子關係的切面。現實裡的母女糾葛或遇見那些想不清的人事時,她書寫,嘗試用文字自我解答;陳沛珛的《暫時先這樣》、《愛過的廢物》則慣常從經驗裡的一句話為核心,開展短篇敘事,精準捕捉生命裡的過渡狀態。

以作品攤開時代,那裡有透過手機程式與想念之人單方面聯繫的人、在婚姻裡勞苦者、與有伴侶者建立祕密關係的人,或總在關係裡惦念自己可能的出軌的人⋯⋯年齡差戀愛、性別多元組成、糾結的家庭議題,群像裡,她們默契地傾向選擇女性作為主述者。盧慧心直言自己較能與女生共情,對其投入更多關注。陳沛珛則坦言是因不擅長畫男性角色,在她筆下,眾男子形象淡薄,乾脆成為剪影。無論小說或圖像故事,在此,女生們輕巧,犀利,透澈,或擺盪、猶豫,都像精巧結晶。以此延伸,男性對於月經的陌生與錯誤認識在網路平台頻繁出現,促使盧慧心思索,難道真的沒有文學作品,認真地談過月經嗎?她進一步自問,會否也避開不去寫那些有點羞恥,沒辦法坦然面對的事?

親切相待,清爽道別

世界運轉匆匆,雖難保有多少人願意接收,並妥善地理解,小說家與圖文創作者仍一字一字地寫,一筆一筆地畫。陳沛珛的畫裡,有易於分辨的台北街景。河堤、廟宇、公車、倒垃圾的時刻,都是日常速寫。由於多數時間待在家,她出門不戴耳機。本來要去連鎖咖啡廳寫作業,但總在路上被周遭牽引,專注聆聽家庭主婦們齊聚,聽她們抱怨的音量從激烈轉為和緩,氣氛逐漸歡快,或遇見占卜師輪番出現,為求解惑的靈魂分析命運。

盧慧心也總側耳去聽。到平價咖啡店寫東西的日子,為了賺一千塊,她點飲料和甜點就花掉八百元。「但會聽到好多有趣的事情啊。」盧慧心笑,尤其對人們談戀愛時的蠢笨對話有印象。如今住家附近的四號公園是遇見奇事的地點,動物交流團體帶著象龜、鸚鵡、太陽鳥現身,城市裡人與人距離近,交會時親切相待,分離亦無壓力。

「在城市裡大家互不相干,對我來說,這種關係比較清爽。」陳沛珛說,態度乾淨俐落。她在南投成長,大學北漂,回到出生的城市,家族裡人人有居所,卻無一處是誰的老家。她形容自己是個貧瘠者,給不了他人太多,都市化的環境允許人獨自生活,可以不黏膩,沒有人情味的負擔,更剛好。

持續租房,使其現實與作品,多少瀰漫一股不確定性。城市生活的空間與節奏滲入圖像,影響角色對白和行動。作者的生命狀態,有意無意地顯現為敘事裡的暫時與過渡。作品中幾乎是天賦展現的留白,給予讀者擴張解讀的可能,亦是陳沛珛追求的創作樂趣。

與之對照,盧慧心很早便在城裡擁有一處小套房,至今,仍會夢見老家過往的樣貌。到大排水溝游泳,赤腳踩入田裡捉魚,熱衷藏在用棉被建造的山洞,編故事給弟、妹聽。已然不存在的昔日與老家,必須在那裡。求學時期,她常去探勘同學住處,盤算怎麼住才便宜,哪家的房東好。得煩惱,得尋尋覓覓,但終歸享受在大城市的邊緣,擁有一個人的小生活。幾年前,欲與伴侶和小孩同住,盧慧心遲遲打不定主意,搬家期蔓延了四、五年。一點、一點地挪移,諸事總未明確落定。

訪問最後,再度提出那個問題,盧慧心與陳沛珛選擇不去交換靈魂的任何一部分,原因是:她們內在已有非常相近的特質。暫時先這樣,不勉強,就繼續在這座城市裡兜轉,總之明白自己想要的,只是一隅靜地,能待在那好好地生活、創作而已。

採訪撰文|梁綉怡

一九九六年夏天出生,臺南人。師大國文系、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畢業。喜歡劇場、聽團,迷戀現場發生的事。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臺中文學獎,作品散見社群媒體及報章刊物。著有小說集《東北東》。

攝影|古佳立

喜歡我們的 內容 嗎?

記得 訂閱 我們!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