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風土速寫|少年海安路

【鹽分地帶文學】風土速寫|少年海安路

by 李桐豪

觀光客初抵臺南,幾乎不會錯過海安路。

南起水萍塭公園,一路往北,府前路民族路的段落,頹圮老屋成了裝置藝術,廢墟都開出了花,寬敞的人行道、擺著木頭桌椅,開起燒烤店、咖啡館、小酒吧,綠色花卉盆栽蔓延而出,遊客置身其中,懶懶散散地飲食與聊天,那句俗諺是怎麼說的?來去看水仙宮畫壁——畫仙(話仙,台語閒聊之意)。行過水仙宮,腳力好些的,不妨再走上一段,即是花園夜市,大大五花大武花,大大五花大花花,臺南規模最大夜市,每週四和六日盛大開市。

有說海安路是美食一級戰區嗎?大馬路兩旁的牛肉湯、蝦仁飯、土豆仁湯……以及拐進巷弄裡的豬心、米糕、豆花和意麵,皆是觀光客奔赴臺南的理由。但這裡就不公佈店家名稱,千萬不要在網路跟臺南人討論地方小吃,但凡社群上議論哪家肉圓、鍋燒意麵好吃,百分之一千,必然有臺南人在底下留言:「那都是觀光客吃的啦,我們都是吃某某家。」臺南人傲嬌,歹喙斗。臺南人傲嬌,也不只體現在飲食上。聽聞外地人稱月津港、麻豆代天府好玩,都要努嘴膨唇,說:「那是臺南縣,後來才合併進來的。」當然,臺南人圈在小小的府裡,也也還是要開地圖炮,家住中西區的老臺南人,自豪自己乃真府城人,過了成功路,已然是城外,「城外七里瘦,城內水較好城外肥」,中華路、公園路,無疑是荒郊中的荒郊,「行到六甲頂,跤冷手也冷。」

訪問某耆老,說私立小學的家長打探彼此身家,即教孩子探詢對方住哪裡,再決定要不要往來。耆老說,真府城人都是三條通出身,三條通是哪三條?民族路、民權路和民生路,住這一個區塊的,吃穿用度共享一個不動聲色的富裕生活圈,曖曖內含光,生活有底氣。貫穿三條通的,便是西門路和海安路了,說那是府城的任督二脈也未嘗不可。

活到四捨五入的年紀,眼看海安路因地下街計畫失敗、荒廢如廢墟;眼看它劫後餘生,成了國旅熱門首選;當然也見過它荒廢前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出生安平,四歲搬到協和街,七歲搬到文賢路,成長的軌跡是安平、中西區、北區,但娛樂飲食都還是離不開海安路。海安路的記憶,就是童年的記憶。

讀小學的時候,迷上集郵,蒐集十大建設郵票,彷彿如今的孩子蒐集寶可夢卡牌。大人們會帶我來這裡找《八駿圖》或《宋人百子圖》郵票。那時的海安路是一條窄窄的巷子,賣郵票、賣古錢幣、賣南北雜貨,無所不包,有些店家門口擺著鐵門,掛著竹籠,賣金魚、禽鳥,因此記憶的海安路始終有鳥鳴婉轉,啼聲啾啾。

在巷弄兜兜轉轉,眼界陡然一寬,中正路到了。王子、王后、南都、南台、今日的成功,以及中國城,無論是二輪或首輪,這裡總歸是電影院一條街,是府城最繁華熱鬧之地。被看《E.T. 外星人》、看邵氏武俠、看《〇〇七》,看完去吃哈蒂漢堡或者藍鷹冰果室的香蕉船,那是記憶中的童年不可抹滅,最五彩斑斕的畫面。

海安路與三條通,中正路交織府城過往繁華,自有其歷史脈絡。海安路、五條港、水仙宮、大井頭……這些路名地名裡有海有港,因為這裡曾經是魚塭水塘,一片水澤。舊府城的範疇,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區域,以及附近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之間則是臺江內海。一府二鹿三艋舺,清治時期,臺南沿著新港墘港、佛頭港等五個港口發展起來。康熙、光緒、大正、昭和、中華民國,滄海變為桑田,海安路也併著沙卡里巴,成為臺南最繁榮熱鬧商區。

九〇年代,當局者規畫在海安路挖地下街,耆老們死諫,說會壞了風水,萬萬不可。而當局者一意孤行,將老街開腸破肚。說來邪門,馬路挖了,中正路海安路商圈果真元氣大傷,沙卡里巴大火,原本風光多時、上表演過多少悲歡離合故事的王子、王后戲院,也淪落成牛肉場。那幾年,重疊青春期和大學四年,一門心思往外飛,大學寒暑假也不愛回來,臺北同學問臺南有什麼好玩?總說:「很無聊,沒什麼好玩的。」

情勢是近十年有人在斷垣殘壁塗鴉,開咖啡館,老屋欣力,海安路才又復活了。忽然之間,所有人皆能轉述文壇大前輩葉石濤的話來形容我成長的這個城。臺南是顯學,相關旅遊報導都有點閱率,連日本《Brutus》《POPEYE》都來訪問。數年前,猶任職《壹週刊》,銜命回鄉採訪某台語講得很溜的市議員某某,訪完了正要離開,議員某某說「我請你呷碗稞。」他在樓梯口對樓下喊誰誰誰,傳兩塊粿,一碗魚羹。不是說臺南人傲嬌?別人請客,還問請哪一家?「當然是富盛號。」他說「當然」兩個字,我嘴巴輕輕嗤了一聲:「富盛號師傅老店員都到對面開了一品味。」

「那伊親戚開的啦,伊老頭家震東欸我足熟欸,卡早,震東欸伊老爸做,一天賣千餘塊,不管透風漏雨,伊阿舅抵遐顧灶,想說賺攏汝欸賺,不如出來自己開,豆油攏伊阿舅喬,氣味是同款,不過碗粿炊出來,氣味呷起來不同款,郎賣千餘塊,伊賣十幾塊。後來,震東欸伊老爸欲死了,把震東欸叫過來,講咱個碗粿是用三年的舊米去炊的,汝愛去跟誰買米……震東欸差不多死三四冬了,伊炊粿的所在有一個佛廳,有一天,震東欸坐抵遐,厝內電動門應該是感應到了,熊熊關起來,震東欸嚇一跳,打電話去罵人,罵一罵就死了……」

議員引經據典大概是要證明自己的品味是對的,結果助理買回來是一品味,我幾乎掩藏不住臉上的笑容,「看吧,你跟震東欸很熟,你助理還是買一品味。」內心這樣想,基於禮貌當然不可能說出口。兩人當下無話,倒羹湯,擺筷子,淋醬油,各自吃飯。吃了一口,他抬起頭,簡直像是質詢市長那樣質詢我們桌上的碗粿:「這層碗粿炊失敗了,一點都不 Q !」我吃了一口,確實沒法反駁他,這塊粿真的沒炊好。我這樣捍衛一品味,但它今天真的太不給我面子,我訕訕地說「不會江水號的家醜你也知道吧?」

「你沒看他的招牌拆下來嗎……」語畢,他就開始說起江水號分家恩怨。臺南往事好看有點閱率,是因為背後有濃濃人情味做鋪墊,議員不只是台語天王,還是臺南小吃八卦教主,政治立場放一邊,小吃才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文|李桐豪

一九七五年生。淡江英文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老牌新聞臺「對我說髒話」臺長,紅十字會救生教練,OKAPI 專欄「女作家愛情必勝兵法」、「瘋狂辦公室」作者。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二獎等。著有《絲路分手旅行》、《時代如何轉了彎》與訪談集《子彈與玫瑰》等書。

攝影|呂育誠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