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 作家讀書|黃麗群

作家讀書|黃麗群

by 編輯部
黃麗群

有沒有一部讓你廢寢忘食的小說?

司馬遼太郎的《太閤記》,我曾在臉書上提過,其實讀完了,還讀三島由紀夫的《盛夏之死》,他的短篇小說很好看,就是一個天才,裡面有很多是他二十幾歲時寫的,是天才光芒閃瞎人的時代的作品,讀的時候覺得好炫目,一直被他的光亮所迷惑。比方說〈盛夏之死〉這一篇,故事很淡,一切都很淡,他寫了很多日常的事情,但裡面的情緒非常可怕,充滿毀滅性和暴力感,卻無法明說那種感覺。

 

閱讀的時候會有所謂的魔幻時刻嗎?

就是一直想說:「幹,快要看完了不開心」,就很魔幻啊,大部分的時候大家都只是都在想,我想要在讀書時趕快把書讀完。有些時候所謂的魔幻時刻就是──我不希望它結束,或者是會覺得腦洞大開的時候。言下之意,你知道大部分人類的經驗或是感覺都描述得差不多,但總會有人用新穎的詮釋方式,這件事情讓我著迷,這些作者用充滿陌生和新鮮感的方式去描述我們熟悉已知的現象。比方畢飛宇,他寫的東西其實很古典,題材也很古典,可是他在描述事件上永遠都有使用新的語言。

 

不喜歡看偵探小說,是因為想要知道結局,而不能享受那個過程?

我想要直接往後翻。應該說,偵探小說是一種你已經知道結局的東西,偵探小說所做出的承諾就是你會在最後一刻知道結局,知道誰殺了人⋯⋯偵探小說就是這樣的存在。偵探小說的核心之一,就是最後讀者會知道殺人兇手是誰,我們會知道他怎麼殺的,不管是密室,或是本格推理,不管中間的路怎麼走,它內含一種承諾,它的承諾就是──謎底最後會被解開。

 

如果是推理類型的電影也不喜歡這樣的題材嗎?

我覺得電影這件事情好像也是。像有一個影集是叫Law & Order,比較像CSI,某程度它對我來講就是可看可不看的類型,如果我看它可能只是為了殺時間,因為我知道它到最後一定會承諾我解決問題,不會有任何一集是即使到了最後,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找不到兇手,可是那樣我就不會主動去看,除非是很無聊、殺時間,沒東西看的時候我才會。

 

閱讀完一個作品後,會不會猜測後來發生什麼事情?

不會。我沒有關心這些事,不會覺得那是一個重點。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大會有這種心情,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不去做類似的設想,對我來說在某程度上是對作者的尊敬,我尊敬他把事情留在此刻。所以作為讀者的我也不會特別關心。當然試圖去思索並不代表不尊敬對方,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對我來說可能是我對於這個作者創作意圖的尊重,如果作者停在這裡,那就這樣。

 

有沒有特殊的閱讀習慣?

我很普通,我覺得書這件事情不要把它神聖化,不管是書的內容或是書這件事情的存在,神聖化對於推廣閱讀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神聖化就代表你跟它有距離。書就是要讓你覺得很親近,我們從小會養成的一種心理壓力,覺得買書不讀很糟,或是我們會覺得這本書沒讀完就不要買新的書。可是我覺得書又不是食物會過期,看到喜歡的書就買,然後沒有讀完或只讀了一半也沒有關係,你有得到什麼就好,我覺得這樣的心態比較健康。

 

理想的閱讀環境是什麼樣的狀態?

睡前吧,床上很舒服。不會有特定時間,想讀就讀,現在我有用電子書的習慣,但我不會坐在書桌前看書,這樣坐不久,所以我大部分都是在一個可以維持較久的姿勢,躺著可以躺很久,或在沙發上臥著,我反而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

 

旅行的時候會帶書嗎?

我以前會帶現在不會,因為後來發現不會讀,徒然在包包裡面增加重量。你總是覺得自己會讀,騙肖仔,不會!旅行的時候很多事情可做,如果要讀書的話在家裡讀就好了,在家的時間那麼長不讀,旅行的時候去讀,好像有點奇怪吧!但如果剛好手機裡有電子書,可以在等待飛機的時候看一看。我以前也會帶那種我知道看過就會放在飛機上的書,或是乾脆留在旅館。

 

是否有對你的創作產生關鍵性影響的書?

沒有,這個很難,我沒有因為哪本書特別而產生什麼想法。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書,我想會走這行的人大部分小時候都滿喜歡看書的,但你就是喜歡看書,這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對我而言沒有決定性的狀態,或是決定性的作品。

 

 


黃麗群
政大哲學系畢。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著有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與郭英聲合著《寂靜:看見郭英聲》。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文學》第395期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