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重點書評 【重點書評】自我的公眾史: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

【重點書評】自我的公眾史: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

by 詹閔旭​

一開始,我沒選楊双子的《 臺灣漫遊錄 》,原因無他,原書訊表示這是由青山千鶴子原著,楊双子重新翻譯的灣日治時期日文小說,不符合《聯合文學》書評專欄要求,因此刪去。沒想到,後來作家和出版社發表聲明,才知我錯了,這不是譯作,而是華文原創小說。偽譯作引發「託名虛構」的爭議,但我想先從小說本身的文學表現談起,最後再來談「託名虛構」。

我今年受《聯合文學》雜誌邀請,每兩個月交一篇華文新書書評。一開始,我沒選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原因無他,原書訊表示這是由青山千鶴子原著,楊双子重新翻譯的臺灣日治時期日文小說,不符合《聯合文學》書評專欄要求,因此刪去。沒想到,後來作家和出版社發表聲明,才知我錯了,這不是譯作,而是華文原創小說。偽譯作引發「託名虛構」的爭議,但我想先從小說本身的文學表現談起,最後再來談「託名虛構」。

楊双子曾出版《撈月之人》、《花開時節》等作,新作《臺灣漫遊錄》表現依舊亮眼,再次展現小說家的創作才情,值得鄭重推薦。《臺灣漫遊錄》讓我聯想到紀錄片《南進臺灣》。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間,日本臺灣總督府為了宣揚殖民臺灣四十年政績著手拍攝《南進臺灣》,介紹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各地都市規劃、現代化產銷制度與富饒物產。彼時日本帝國野心勃勃,拿臺灣經驗當說帖,希望把觸手伸向更為南方的東南亞諸國,鮮明政宣色彩的《南進臺灣》無疑是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產物。

《花開時節》,楊双子,奇異果文創事業

《撈月之人》,楊双子,奇異果文創事業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同樣把時間設定在南進時期。小說描述敘述者「我」(青山千鶴子)是一名日人小說家,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受邀赴台,結識台人通譯王千鶴,兩人沿縱貫線巡台演講,沿途帶出臺灣日本殖民時期的建設、飲食與風景名勝。這本小說不只是時空設定,敘述方式也近似以繞行臺灣一圈為拍攝手法的《南進臺灣》。《臺灣漫遊錄》一邊描述兩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百合情誼;另一方面,青山千鶴子替殖民地臺灣人屢遭日人歧視而仗義,乃至於她屢屢對日本南進國策表達不屑、不耐的情緒貫穿整本小說,彰顯出《臺灣漫遊錄》的反殖民史觀。

《臺灣漫遊錄》思考殖民現代性的難題,恰好和《南進臺灣》對話。如果說《南進臺灣》透過紀錄片讓觀眾親眼見證日本政府一手促成臺灣的現代化轉型;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則瓦解日本殖民成就幻夢,青山千鶴子力求抹去殖民主義迷障,「記下這座島嶼尚未遭到改變的那副面貌」。彼時臺灣總督府大力推動皇民化國策,青山千鶴子卻反其道而行,大啖麻薏湯、瓜子、菜尾湯,越台,我越愛。

巧妙的是,這一本小說「鹹蛋糕」這一章引入台中市役所美島的灣生視角,批評這一位愛台派青山千鶴子骨子裡終究擺脫不了殖民者的傲慢,青山看似處處為殖民地人民發聲,其實早已佔盡殖民結構紅利而不自知。儘管「鹹蛋糕」這一段的處理略顯生硬,不過楊双子把殖民情境的複雜心理糾葛呈現至此,已著實讓人嘆為觀止。

近幾年,楊双子致力開發「臺灣歷史百合小說」,歷史小說加上百合文化,成為她最具辨識性的個人品牌。事實上,歷史小說最難之處是小說家所欲傳達的史觀究竟為何?提供何種重新觀看歷史的視角?從《花開時節》到《臺灣漫遊錄》,楊双子的史觀意識益發鮮明,不容忽視。

不過,楊双子替《臺灣漫遊錄》設定了更為複雜的形式,一本偽譯作。在楊双子的設定裡,青山千鶴子真有其人,小說書封由青山千鶴子和楊双子共掛作者,推薦序、後記、譯者代跋、編者代跋的作者均是虛構角色,完整交代這一本(偽)譯作的出版歷程,且煞有其事附上本書自一九五四年的版本存目。我一開始閱讀這一本小說時,備感困惑:何以需要設計如此形式?如此文學實驗有必要嗎?

楊双子在這一本書出版前夕,在個人臉書貼文道出箇中原由,動機頗為私人。楊双子是雙胞胎姊妹楊若慈、楊若暉的共用筆名,楊若慈主力創作,楊若暉主攻歷史考據和日文翻譯,但楊若暉已於二○一五年離世。楊双子(楊若慈)在臉書貼文解釋,偽譯作的設定是一場「文學造出的幻夢」,把華文原創小說置換為日本翻譯小說,目的只是想讓譯者「楊若暉」得以重回人世。

作為一名文學研究者,我相信小說家絕對擁有虛構的權力,但小說家的權力邊界僅限於書,不宜漫漶至各大出版通路的出版資訊,混淆讀者視聽,否則這將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 作家和出版社在引起「託名虛構」爭議的第一時間,發表道歉聲明,顯然也意識到此舉已非文學內部之爭。

然而,我們對於「託名虛構」的討論不該就此打住。放到臺灣歷史小說的系譜來看,「託名虛構」恰好展現出新一世代創作者的歷史小說特質。 朱宥勳在他與黃崇凱合編的《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2011)曾提到:

「七年級是一個『重整的世代』,他們的作品其實奠基著深厚的歷史,並且以自身情感為中心,去『重整』這些歷史。」

《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 朱宥勳、黃崇凱,釀出版

臺灣前行輩作家如李喬、施叔青寫歷史小說,讓公眾歷史得以在虛構的小說世界還魂。不過,七年級創作者大相逕庭。楊双子細膩考究臺灣日治時期的飲食典故與地景淵源,表面上還原臺灣日本殖民記憶,卻也同時隱藏與已故雙胞胎妹妹的私密記憶。我也想到黃崇凱《文藝春秋》(2017),他同樣基於自己的偏好、品味與記憶重建臺灣文藝心靈史。因此,對一九八○年代以後出生的作家而言,歷史小說更接近「自我的公眾史」。

從這個角度談楊双子《臺灣漫遊錄》的偽譯作設定,癥結點恐怕不在歷史與真實的爭辯,而是公眾歷史與個人記憶之間存在一條曖昧又模糊的界線。這一條界線,是小說作為一本書的邊界,亦是作者個人記憶的邊界。

《 臺灣漫遊錄 》,青山千鶴子、楊双子/著,春山文化

昭和臺灣縱貫鐵道美食之旅!楊双子虛構譯作《臺灣漫遊錄》華麗面世。

從瓜子、米篩目、麻薏湯,到生魚片、壽喜燒,再到鹹蛋糕、蜜豆冰,小說宛如一場筵席,將青山千鶴子來臺一年的春夏秋冬,寫進這場筵席裡,有臺式小點,有日式大菜,更有多元血統的料理,比如入境便隨之風味流轉的咖哩。在次第端上的菜色中,這位小說總舖師悄悄加入了幾味,那是人與人之間因背負著不同的生命文化而舌尖異化般的,難以描摹的滋味。

文|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兼任台灣文學學會秘書長。著作《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合著),譯作《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2015,與施俊州、曾珍珍合譯)。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