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什麼叫記憶──如你熄去一盞燈:追思詩人楊牧

【鹽分地帶文學】什麼叫記憶──如你熄去一盞燈:追思詩人楊牧

by 向陽
繪圖|安比

【詩是永恆的歸屬,楊牧紀念特輯】

二○二○年三月十三日,詩人楊牧於臺北逝世,這不僅震撼了文學界,更感受到一個黃金時代確實過去了。本刊由詩人利文祺擔任特輯主編。邀請詩人向陽為我們展示七○年代的文學場域;詩人兼劇作家鴻鴻為我們訴說楊牧對後起詩人的影響。楊牧的德語譯者汪玨,以及曾受楊牧指導的邱貴芬教授和姜翠芬教授,重現楊牧的華盛頓大學時期。以及中國讀者林楮墨和莊森提供了我們不同的閱讀視角。透過詩歌,楊牧的文學永存。

詩人楊牧於三月十三日辭世,消息傳出,令人不捨。一九四○年出生的楊牧先生,從十五歲開始以「葉珊」筆名發表詩作,一九七二年因為求變,改名「楊牧」,窮其一生,專注於文學創作,從未停歇,且質量俱優,早就已成大家。只要是喜好文學者,可說無人不讀其詩,不識其文。他的辭世,是肉身的離去,他的文學與精神並未告終,將因讀者的逐代增加而愈形光大,也將因不同的詮解而益增豐饒。作者離去了,但作品留下來,這是一個作家最高的榮耀,生命因此而長在。

楊牧先生是我寫作生涯中的貴人之一。他大我十五歲,但出道早、成名也早,我讀高中時就已經是他的讀者,詩集《水之湄》(1960)、《花季》(1963)、《燈船》(1966)、自選詩集《非渡集》(1969),以及《葉珊散文集》(1966),還有他最後一本以葉珊為筆名的詩集《傳說》(1971),都是我習作階段的學習寶典。記得當時反覆閱讀、吟誦,深為「葉珊」浪漫而富含轉折的迷人語調而著迷。

一九七三年我北上讀大學,楊牧和林衡哲為志文出版社規劃的「新潮叢書」、「新潮文庫」則是我按編號逐號購買的讀物,這時楊牧先生已經取得美國柏克萊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也已啟用「楊牧」筆名,是大學文青敬佩的詩人與學者。一九七五年八月,他應臺大外文系之聘擔任客座教授一年;同時也應當時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馬各的邀請,為聯副選刊新詩。當時我升上大三,擔任華岡詩社社長,也開始大量創作和投稿,我還鮮明記得當時投給聯副的第一首詩是〈或者燃起一盞燈〉,很快就被發表了,還將我的筆名以簽名手跡製版登出。這對毫無知名度的新人來說,直如「加冕」,也是最大的鼓勵。直到幾年後我讀到當年主編馬各的回憶文,方才知道幕後的選詩者是楊牧先生。

當時的楊牧英姿煥發,在學界和詩壇都有巨大影響力,他為聯副選詩,特別注意到剛出發的年輕校園詩人,不吝給予鼓勵,因此很多一九五○年代出生的詩壇新人就這樣在當時的大報發表詩作,我記憶所及,如楊澤、羅智成、陳家帶、陳黎、陳義芝……等,都是當時聯副常見的新人。楊牧先生以他的慧眼鼓舞新世代詩人,在我來看,也間接推動了其後「新世代」風潮的形成。而我,對於他的拔擢,在知道選詩者是他之後,當然感激在心。

楊牧先生對於為聯副選詩一事,也相當重視,一九九六年他回國到東華大學任教之後,有一天我到他臺北住家訪他,談到這件事,他很高興地從書房拿出一本剪貼簿,上面貼的就是他為聯副選的詩作剪報。我還記得他眼睛發亮地指給我看的神情:「這是楊澤的、這是羅智成的……這是你的……」。這事在他接受張惠菁訪問時提了,後來寫入張惠菁所著的《楊牧》傳記(聯合文學,2002)中;二○○三年,廖玉蕙訪談他,又提了一次。足見楊牧先生對於當年「慧眼識新人」的記憶之深。

我不能或忘的第二件事,發生在一九八五年冬天,西雅圖,楊牧研究室。當時我與小說家楊青矗結束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的訪問,應陳芳明兄的邀請到華盛頓大學為臺灣同學會演講,演講後芳明兄帶我和同行的方梓去拜訪楊牧先生,聊了臺灣近況之後,他從書架拿出蘇格蘭傳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 , 1830~1877)編於一八七三年的《廈門音漢英大辭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Vernacular of Spoken Language of Amoy)給我,說:「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送給你。」這記憶於我,鮮明難忘,楊牧先生是用贈送辭典的方式來鼓勵我,要繼續臺語詩的寫作吧。

第三事則是《向陽詩選》的催生與出版。一九九八年,洪範書店發行人葉步榮兄打了一通電話給我,說楊牧先生交代他找我出版詩選。洪範選書一向嚴謹,詩選更是不輕易出版,這讓我驚喜之餘更覺惶恐,直到次年才敢交出書稿,而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出版了《向陽詩選》。步榮兄很客氣,封面採用了我木刻的〈平埔母子〉版畫,首版還特別選用日本進口的紙張,顯得相當典雅。更讓我驚喜的則是書封摺頁的內容簡介,那是由楊牧先生親撰的介紹:「詩人向陽以融合傳統與鄉土,兼現代感知和寫實,自闢蹊徑,蔚成風格。本書為向陽二十餘年詩創作之選萃,由詩人自訂,收己出七種詩集之精華及近期新作。向陽詩藝繁複多姿,其情采、聲韻,均有可觀;讀其詩,最能感受一特定時代中,才具、有情的知識份子如何感慨、批判,繼之以文學心靈之認知與提昇。」楊牧先生對我創作理路和脈絡的掌握,如是清晰,且深含厚愛,讓我既喜且愧,感懷至今。

楊牧先生離開後,我在臉書上寫了一小段敬悼的小語,引用了他在一九六四年以「葉珊」發表的詩〈給時間〉送他遠行:

告訴我,甚麼叫遺忘
甚麼叫全然的遺忘——枯木鋪著
奄奄宇宙衰老的青苔
果子熟了,蒂落冥然的大地
在夏秋之交,爛在暗暗的陰影中
當兩季的蘊涵和紅豔
在一點掙脫的壓力下
突然化為塵土
當花香埋入叢草,如星殞
鐘乳石沉沉垂下,接住上升的石筍
又如一個陌生者的腳步
穿過紅漆的圓門,穿過細雨
在噴水池畔凝住
而凝成一百座虛無的雕像
它就是遺忘,在你我的
雙眉間踩出深谷
如沒有回音的山林
擁抱著一個原始的憂慮
告訴我,甚麼叫記憶
如你曾在死亡的甜蜜中迷失自己
甚麼叫記憶——如你熄去一盞燈
把自己埋葬在永恆的黑暗裡

這是我年輕時最喜愛的一首詩,當時愛其意象繽紛、鮮明而又冷豔,畢竟無法體會其中深刻的寓意。寫這首詩時,楊牧廿四歲,他對時間與歲月之無情的感慨、對遺忘和記憶之顛覆關係的處理,如此深刻而細緻。前面十八行,通過「枯木」、「蒂落」、「塵土」、「星殞」、「雕像」……等具象,呈現一切寂滅、叫人哀傷的「遺忘」(死亡)情境;最後四行,則以「記憶」(生命)來召喚時間的永續,力道萬鈞。

是的,雖然肉身已去,但楊牧先生的詩文將永為後人記憶,他的文學精神也將永不被遺忘。

文|向陽
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政治大學新聞博士。曾任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現任臺北教育大學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吳三連基金會秘書長。著有詩集《十行集》、《四季》、《亂》、《向陽詩選》、《向陽臺語詩選》即學術論述等五十餘種。

◆原文刊載於《鹽分地帶文學》86期

延伸閱讀:

鍾肇政紀念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86期
新宣言:我們這時代的風土寫作

‧3位風土文學引路人
楊富閔 我是感受臺南故事長大的孩子
柯裕棻 希望它能有一點點,是更接近自己的
洪愛珠  我的臺北,半鄉半城
 
‧10處地方風土書寫
臺南 田運良、彰化 楊錦郁、臺中 蔣亞妮、苗栗 蕭秀琴 、基隆 方梓、宜蘭 吳敏顯 吳緯婷、臺東 馬翊航,高雄 騷夏、金門 吳鈞堯、澎湖 陳淑瑤 
從一顆芒果開始的風土文學 謝仕淵
臺灣地方誌的翻騰與開展 黃銘彰
尋找臺灣文史寶可夢 鄭順聰

‧臺南漫步專門  
吳比娜.陳含瑜.蘇子翔
楊牧紀念特輯
‧名家專欄 
陳雪 王浩一 賴鈺婷 謝鑫佑 
‧風土散記 夏瑞紅
‧在地寫作隊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臺式職人 振利工具店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