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當代大師 【當代大師】縱橫四海的文字掌舵者─艾米塔.葛旭 (Amitav Ghosh)

【當代大師】縱橫四海的文字掌舵者─艾米塔.葛旭 (Amitav Ghosh)

by 陳淑卿

一九五六年生於印度加爾各答。葛旭的父親是外交官,年少時隨父親派任,於孟加拉、斯里蘭卡、伊朗短暫居留,養成探索異國文化的好奇心。他在德里大學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其後獲得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深造,並於一九八二年獲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葛旭曾於德里、開羅、紐約任大學教職,期間仍創作不斷。二零零四年放棄專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葛旭獲獎無數,最值得稱道的是傑南皮特獎、印度文學院獎、阿南達獎、丹.大衛獎等。

以英語寫作的印度作家艾米塔‧葛旭回顧他一生的創作時,曾經說過,在經意與不經意間,他的作品大多環繞著海洋打轉,特別是印度周邊的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印度洋。海洋是他作品的背景、主要意象與母題、事件發生的場景;海洋連接大陸,帶來人群與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而從一個海洋航向另一個海洋,背後的推力往往是權力、資本、勞力的需求、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與角力。這些因海洋而生的宏觀地理與歷史鉅視,大抵架構了他所有作品的主要經緯。

台灣讀者對印度作家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魔鬼詩篇》的作者魯西迪,事實上葛旭在英語世界與印度文壇也極富聲望。他創作量豐沛,從中學時代就開始投稿,出道至今已經出版了九本長篇小說,六本非小說或散文集。基於個人的跨國成長經驗,對旅行、航海的熱愛,對歷史的關注,葛旭的小說帶著讀者出入他鄉異國──印度、非洲、中東、東南亞、中國等,他的作品探討英國殖民的餘緒,勾勒卑微的農民、船工幫、契約勞工、海灣小漁民、來自西方的科學家等的曲折身世,以及多重異文化接觸帶動的衝突與雜揉,引領讀者從意外的視角進入大歷史的經絡,層層撥開歷史事件內部錯縱複雜的肌理與紋脈。強烈的後殖民色彩,與縱橫四海、出入地理歷史隙縫的多線敘述文體,史詩一般的文字畫布上塗滿不同文化、地域、語言、人種所構築的繁複情節,是他的作品引人入勝之處。

他的第一部小說《理性迴圈》(1986)描述一個天生頭部畸形的孟加拉人阿魯,因緣際會來到北非及中東,被誤會為恐怖分子,遭到警探追捕。阿魯具有語言天分,善於編織。隨著他生平事件的展開,讀者被帶進各個不同角色的故事。這部充滿魔幻色彩的作品讓他在文壇引起注目。他的第二部作品《陰影線條》(1988)時空背景設定於印度獨立,英國殖民者離去的一九四七年,以一個印度家庭與一個英國家庭世代的情誼為主要故事情節,葛旭在這部作品探討線條的多重意義,線條串聯事件與人物,線條也分隔人群與文化。有些線條對某些人顯而易見,對其他人卻隱而未顯;有些線條是某人的記憶,卻是另一個人的想像。整部小說由多條記憶線索組成,交織成一個浮動而難以聯聚為指涉單一現實的記憶團塊。

葛旭的第三部作品《加爾各答染色體》(1995)嘗試科幻小說,透過追蹤引起瘧疾的寄生蟲的科學發現,想像一個印度的地下科學團體。第四部作品《玻璃宮殿》(2000)主要事件發生在緬甸,時間線從一八八五年英國殖民肇始至二戰結束緬甸獨立,故事以隨家人流亡至緬甸首都曼德勒的印度男孩為主線,透過他的創業過程與不同國籍人物的關係,同時呈現緬甸、孟加拉、印度、馬來亞等國後殖民現代化的過程。葛旭的下一部作品《飢餓潮汐》(2004)的地點設在他所熟悉的孟加拉灣桑德班溼地,這部小說延續他對異文化接觸的興趣,勾勒溼地貧窮漁民與印度裔美國女科學家之間超越語言隔閡的友誼,葛旭透過這部作品揭露孟加拉複雜的殖民歷史,和生態與氣候特色,並生動地勾勒當地民眾特殊的宗教信仰與多語文化,本部作品也是他關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的第一部作品。

《飢餓潮汐》出版之後,葛旭投身朱鷺號三部曲的創作,在其後的十年間,分別出版了《罌粟海》(2009)、《煙籠河》(2011)、《烽火劫》(2015)。這三部史詩級的煌煌巨作探討中英鴉片戰爭背後複雜的西方殖民歷史脈絡,這段歷史除了在中國和台灣歷史教科書上一再被提及,作為國恥之始,以為殷鑑,在西方早已被刻意淡忘。葛旭對這一段歷史有相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這是十九世紀的貿易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受到當時流行的亞當.史密斯的自由經濟理論的鼓舞,奉自由貿易為圭臬,試圖平衡西方與中國之間巨大的貿易落差,當時的西方對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需求甚殷,而以天朝自居的清朝對西方的商品器物卻缺乏大量採購的興趣,導致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植生產的鴉片就成了解決這個貿易逆差的秘密武器。

葛旭透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貿易的上中下游產業,鋪陳罌粟的種植採收與鴉片的製造與跨洋運輸貿易,利用這個當時盛極一時的全球產業鏈引介各式人物登場,將鴉片貿易殖民與印度契約勞工的全球流動史,冶於一爐。這三部大河小說追隨一艘前運奴船「朱鷺號」從巴爾的摩啟程,航行過大西洋、印度洋、南海、來到珠江三角洲,船在加爾各達開始裝載鴉片與印度苦力、沿路上船的有美國黑人、印度寡婦、沒落的印度領主、海盜、中印混血私生子、孟買商人、英國植物學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糾纏的命運開展多條故事線,貫串三部作品,最後匯集到廣州鴉片戰爭。最後一部《烽火劫》將讀者帶到十九世紀中期的廣東,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感受當地人與外國人的親密接觸與中英官方的較勁,聞到大戰將起的煙硝味。對略知鴉片戰爭梗概的華語讀者來說,能夠看到這段歷史內在豐富的日常肌理,應該別具意義。

葛旭近期的寫作逐漸關注環境生態以及氣候變遷問題,除了上述的《飢餓潮汐》之外,他在二○一六年出版的非小說《大混亂:氣候變遷與無法想像之物》更倡議氣候變遷為人類面臨的新挑戰,小說家應重新思考小說敘述的本質,找出足以再現大規模氣候變遷的敘述文體。彷彿在回應自己撂下的戰書,二○一九年葛旭最新一部作品《槍枝島》再度透過熟悉的跨洋遷移與跨文化交流的情節,探討環境污染、工業廢棄物與氣候變遷議題。

朱鷺號三部曲
《罌粟海》、《煙籠河》、《烽火劫》

十九世紀的殖民印度,清朝閉關的外交衝突,大時代裡的大故事,刻畫近代那一場燦爛的罌粟花火。
匯集航行冒險、族群意識、階級抗衡、人性愛戀,全新觀點審視東亞殖民史與鴉片戰爭,多元融合的磅礡史詩小說!
入圍曼布克獎決選,橫掃印度各大獎的大河三部曲!

文|陳淑卿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亞裔英語文學、後殖民文學、南亞小說、亞美文學、台灣紀錄片研究等,目前正進行跨太平洋書寫研究和亞美文學的環境議題研究。論文刊載於《英美文學評論》、《中外文學》、《歐美研究》、Concentric 、Tamkang Review 等。並曾出版專書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Asian Transnationalism.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