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突破紙本,暖心共讀 Read Alone, Share Together! 世界閱讀日.療癒故事分享派對側記

突破紙本,暖心共讀 Read Alone, Share Together! 世界閱讀日.療癒故事分享派對側記

by 林心嵐

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在這天晚上舉辦一場以「療癒」、「分享」為目的的閱讀派對,由李明璁和張齡予主持;作家伊格言、陳德政、繪本名家王春子以及編劇鄭心媚領讀,邀請參與者一同朗讀分享心目中的療癒篇章。

2022年4月23日(六)19:00~21:00
文房 Chapter 文化與閱讀空間|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27巷1號

重現中世紀

674 年前,Giovanni Boccaccio 創作寫實短篇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讓人們輪流述說故事,一起度過瘟疫陰霾。在 2022 年,covid-19 疫情仍在延燒中,居家隔離、分流工作、線上活動等種種不得不採行的措施讓人感受到強烈與世界脫節的孤獨感。

張齡予說,書籍可以串連人與人,跨過種種藩籬:「甚至是忘年之交,」她指著身邊的李明璁。李明璁則表示,文字是需要身體感的,「各位寫作者們應該都會『唸』自己寫的東西吧!最好的、感受文字的方式就是朗讀。」因此在世界閱讀日這天,邀請大家在充足的防疫措施下齊聚一堂,感受現場與人聲的溫度。

來自日治時代的檜木芬芳

溫暖的療癒派對舉辦於日治時期和洋折衷建築修復而成的文房 Chapter 文化與閱讀空間。台北市文化局於 2007 年公告此建築為台北市定歷史建築物,2013 年推動了「老房子文化運動」,由頂禾開發有限公司團隊修復、經營為公益圖書館「文房」,免費對外開放閱覽各類圖書,藏書豐富。在派對中,大家席地而坐於文房特殊的檜木地板上,書香和檜香交融,與眾人朗朗書聲共織聽覺與嗅覺的心靈饗宴。

朗讀不設限

策劃身兼主持人的李明璁說,這次分享活動全部由參與者自行挑選書籍,主辦方直到活動開始前都不知道會有什麼書出現,分享順序也全然隨機。每一位讀者開始朗讀,都是一次驚喜,讀者們所挑選的文類遠遠超越李明璁的想像——除了小說、詩、散文等文學作品外,還有歌詞、論述、工具書,更有繪本作家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分享,甚至還有將小說、電影融合改編為劇本,現場讀劇,書架間小小的木地板空間彷彿成為舞台劇舞台。

張齡予率先分享了王靖《敗戰處理》與《傷痛時間》系列小說,主角與父親和解的片段;這套作品處理了在面對環境感到無力時,如何找到繼續往前的力量。

今年在台北國際書展以《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獲得非小說類首獎的陳德政,以 Jack Hartnell《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一書中描寫嗅覺和感覺的片段,分享在疫情之下不得不戴上口罩,彷彿嗅覺也間接被剝奪了,無法盡情呼吸街頭的空氣、感受城市的氣味,只好藉由文字重新回憶。

繪本作家王春子則分享了烏拉圭作家 Eduardo Galeano 於 2013 在台翻譯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女人》(Mujeres)中,描寫監獄中政治犯女兒從獄外寄送圖畫給她的片段,故事短而節制,但後座力無窮。王春子說,當中的文字彷彿能讓人抽離到遠方的國度,激發充沛的想像力。

編劇鄭心媚分享的是美華作家楊小娜長篇小說《綠島》(Green Island)中,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告密者之間坦承往事的對話。鄭心媚介紹,《綠島》一書詳實描繪台灣戒嚴時期到 2008 SARS 期間的歷史與政治事件,精準捕捉了「坦承」與「訴說」對於歷史傷痕的治癒力量。

今年同在台北國際書展以《零度分離》獲得小說類首獎的伊格言則分享了自己書中收錄的短篇〈再說一次我愛你〉,以及此篇書寫緣起及後續。伊格言說,他在 2008 年看到了一隻母虎鯨背著自己幼鯨屍體巡遊長達十七天哀悼行為的新聞,深受感動,因此提筆寫下以鯨豚保育學家為主角的故事;特別的是,當他完成〈再說一次我愛你〉後,新聞中的虎鯨媽媽被發現生下了第二隻虎鯨寶寶,母子均安,彷彿冥冥之中有種奇妙的緣分將故事聯繫在一起。

本次分享會中,神秘嘉賓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陳瑩芳特別蒞臨。陳瑩芳壓軸分享了獨立書店「書粥」店老闆高耀威新作《疫情釀的酒》,並介紹獨立書店在疫情中的經營情況,以及「書粥」以打工換「書」的特別經營方式。

最後,李明璁引用了在捷克作家 Milan Kundera 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中的名句「悲涼只是形式,但快樂是內容;快樂注入悲涼之中。」為本次活動作結。他回想起幾年前,華文朗讀節時舉辦過類似形式的活動,不過當時主題是「危險」,場面刺激,和本次的「療癒」意義大不相同。

讀向未來

李明璁說,在數位閱讀時代,之所以需要實體書店與實體的交流活動,正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朗讀」也讓讀者重新參與了創作的過程,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情緒所讀,皆是對於紙本媒介的再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提出「作者已死」概念,強調在作者完成文本後,讀者的詮釋成為了完成作品的重要一環。本次朗讀派對,在心靈層面以陪伴療癒了身邊的讀者,也在文學層面,達到了讀者賦權(empower)的效果,更在短短的兩小時中交流了超過 20 本著作,相信參與者皆收穫滿滿,能打起精神,繼續面對充滿挑戰的明天。

撰文|林心嵐
從歷史走向文學,π 得有點失敗。苦於書讀不完、沒空看電影和鏡頭壞掉三大難事。

照片提供|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文房;攝影師:姚宇聲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