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生活在他方的多元可能:走讀自由島.多元新視界 2022走讀臺灣活動起跑

生活在他方的多元可能:走讀自由島.多元新視界 2022走讀臺灣活動起跑

by 林心嵐

每年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閱讀日」,臺灣如何立於本土,面向世界?文化部以文本和地景結合的「走讀臺灣」計畫作為解答,在啟動記者會現場,陳列大量走讀書籍,從文史介紹、文學作品,到漫畫、繪本等,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

自由閱讀,和平力量

文化部長李永得引述 2022 是烏俄戰爭之年,不過他將書籍視為思想交流的媒介、靈魂對話的場所:藉由閱讀得以打破異文化壁壘,促進理解,減少戰爭和侵略;自由的出版和閱讀,正是達成真正交流對話之途。如今閱讀媒介不斷電子化,不過「走讀臺灣」依然講求實體讀本的文化傳承,在世界閱讀日用不同方法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期待能使閱讀成為日常,興旺出版自由。2022 年以「走讀自由島.多元新視界」為題,藉由共同記憶,配合多元語言政策,規劃除閩南語、客語、各族原住民語外,更包含手語和馬祖閩東語的豐富內容,期待全面包容,讓各族群都能以自身文化為榮。

大疫之年,如何生活在他方?

2022 年除戰火漫漫, 疫情也持續延燒。策展人李明璁引用法國詩人韓波名句「生活在他方」,認為即便居家隔離,藉由閱讀,人們依然得以讓生活拓展到遠方,實現旅行在自家的可能。走讀活動試著將觀光與全民閱讀結合,策劃包含文史、藝術、產業文化、生態科學、社會關懷或文化平權、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啟蒙等六大主題,至今已踏出超過 300 條路徑;光是文化部轄下 17 館所便規劃出超過 60 條不同主題的路線,館所之間「微妙的良性競爭」更讓這些路線量多而質精。

談起具體路線,李明璁如數家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承接去年開始的「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啟蒙」主題,以鄧雨賢的音樂串連大稻埕;國立臺灣文學館跨出臺南,前往桃園大溪;國家人權博物館規劃參觀空總當代實驗場路線,以求讓民眾有感理解白色恐怖;國立國父紀念館則推出了名建築師王大閎紀念路線,身為王大閎的重要作品,由國父紀念館負責籌劃此路線可說是再適合不過。閱讀從來不該不苟言笑:臺灣歷史博物館打造了臺南閱讀記憶路線,以漫畫為軸,租書店為徑,探索經營不同類型書店的故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恆春民謠先師陳達作品深入恆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推出了臺北鐵道探源走讀路線,希望鐵道即便地下化,仍然保存於文化記憶之中。「多元」除呈現於題材,語言方面亦不遑多讓:國立歷史博物館選用閩南語繪本《熱天的時陣》;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覕相揣」主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以客語和賽德克語理解當地工藝文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則選用布農語、阿美語;彰化、臺東等各地生活美學館更使用了大量在地元素。今年規劃的七條經典路線中,「茶訪」大稻埕和走讀講師水瓶子的不義遺址導覽路線將作為示範,於五月開放報名,六月開始走讀。

線上走讀勾起療癒回憶

李明璁和李永得在現場示範如何線上走讀城中,以臺北車站為起點,途經國家攝影中心,走向中華商場舊址。

李明璁舉出蔡素芬《台北車站》,紀錄車站從舊到新的演變。看著舊車站的老照片,李永得回想起在臺北車站的溫馨回憶。他說,身為南部孩子,考上大學報到時感受到自己第一次真正進入臺北,入口就是臺北車站。1970 年代時,為了紀念臺灣早期開拓鐵路時客家族群的重要貢獻,還有不成文「客家人優待搭車特權」——如果搶不到車票,告訴售票窗口「亻厓(請組字)係客家人」,窗口便會想盡辦法「生出車票」來。

下一站前往現為國家攝影中心的大阪商社總部舊址。李明璁以凌宗魁《紙上明治村》,介紹大阪商社總部在戰後曾改建為新建築,現在則回復為日治時期的模樣。不僅建築本身飽含故事性,攝影更是紀錄時代最忠實的方式,也是走讀最好的媒介。

最後來到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重要場景——西門中華商場。中華商場曾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樓,展示著五花八門的物資,對年輕人充滿誘惑。李永得部長欲言又止,說自己年輕時也在中華商場度過大把充滿戀愛和禁忌的青春歲月,不過這些「現在最好不要讓太太知道」。中華商場到西門町的戀愛記憶,不只是臺北人,更是全臺灣的青春回憶。

文化部自即日起至 5 月 23 日止,受理「走讀臺灣主題路徑建置計畫」民間單位徵件,邀請全國各縣市之書店、出版單位、文史工作室等民間單位共同策辦精選文本與特色路徑。

撰文、攝影|林心嵐
從歷史走向文學,π 得有點失敗。苦於書讀不完、沒空看電影和鏡頭壞掉三大難事。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