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職人逛圖書館|揚起知識的塵土 :一手握槌一手執筆的林立青
previous post
東南科技大學,前身為東南工專(2000年至2007年為東南技術學院),座落於深坑山區,不遠處就是深坑老街,那個以豆腐料理聞名的觀光勝地。
東南科大圖書館幾經變革,林立青入學時恰逢學校轉型,在升等的需求下,圖書館除了大肆擴建業積極購入各式書籍;林立青回憶到:「當時基本上申請單填下去,隔週就能在架子上看到書了」,日益豐富的書海,成了林立青文學啟蒙的一架溫床。
林立青求學於東南科技大學(前身為東南工專),土木系畢業之後就在工地裡監工,2017年出版第一本書《做工的人》,記錄工地中所見所聞,從外勞、女性勞工到拾荒者等等,描述這些在社會基層討生活的人們,辛苦、樸實,卻也自有一番樂趣的人生。
疾駛在陰雨綿綿的深坑路上,趕赴約訪的時間,踏上二樓的剎那,下意識跟林立青老師道了歉,餘光瞥見錶上離死限還有那麼一小格,同時伴隨著林立青厚實的嗓音:「沒關係,時間還沒到。」
「你問什麼我都會回答,可以儘管問」,一句爽快的邀請開啟了這次訪談。
一身工裝,腰間掛了個工具包,老師說採訪完他還得去看看工舍的工程,這樣的一個角色切換,穿梭於監工與作家間的身份,使林立青既有爽朗的海派感,談話間卻又透露對世間社會細膩的觀察。
玻璃鏡面的外觀,挑高樓中樓的內室,搭配淺棕色的木頭大門,走在溫暖的灰色地毯上,雖然外邊的校園裡陰雨綿綿,但站在館裡的煦煦白光下,搭配上淡淡的書香氣,濕冷的感受不自覺的煙消雲散。
林立青入學時正好是東南科大要從技術學院升等成科技大學的轉型期,為了滿足升等對圖書館規格的要求,館區開始修建地板、景觀,增加一些半開放空間,同時大量地購入各種藏書,「因為庫存量不足,申請單幾乎填完下個月書就到了,幾乎是寫什麼買什麼,像金庸的小說改版完就又再進新的一套」,林立青描述時眼中閃爍著雀躍和些許的激動。
「剛開始會去學校圖書館,一來是因為在教室坐不住,覺得有些老師的課實在無聊,二來是沒有錢,只好去學校圖書館待著,吹吹免錢的冷氣。」
剛開始林立青將圖書館當作殺時間的去處,一到圖書館就是先到雜誌區翻翻,看看有沒有些聳動的標題,各家週刊有哪些大事供他消遣。時間久了,林立青開始往小說區跑,從金庸到劉墉、雨果到托爾斯泰,雜著看、混著看,有興趣的都看,但唯獨對偵探小說不太感興趣,林立青說道:「我不喜歡在那邊看到有人死了,然後推敲半天,我喜歡讀完故事後,心裡會有些沉甸甸的感覺,像是悲慘世界,雨果筆下的底層人物,看完之後總有種好像理解人世間某些道理的感受。」
在眾多藏書區中,林立青偏愛翻譯小說,他說這是因為翻譯小說常乏人問津,不像其它區有時得跟別人擠在一塊,像金庸往往架上擺了一二三集,四五集卻不知流浪到何方,搶手得很。「我其實很不能理解所謂看同一本書的邂逅」,林立青用這句話表達了他對閱讀空間的堅持,對那些會共享一本書、緊依在一起讀者們表示不解。
「大概是去年還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圖書館發現Windows 3.1的書,我記得以前在東南科大時,那時候還在用Windows 98,準備要換成XP,那時3.1的書就已經存在了,這一兩年又再看到3.1的書,有種特別的感覺。」
林立青分享他對東南科大圖書館特別的回憶,他認為這就像是某種短暫存在的煉金術,只屬於某個時空背景之下而存在,後來就被人們摒棄在一旁,而這個Windows 3.1的教科書像是被揀選、亦或是幸運,留存在架上,反應著那個時代下的意識形態。
「特別是書上有一段,迴紋針小幫手的知識,都是現在看到書籍才會想到原來過去有這麼一段。」
林立青更具體的點出這種時代記憶的樣態,伸手翻翻Windows 3.1的教科書,似乎就能感受到3.5磁片的觸感,在那個網路速度還沒有超越紙本出版的年代;圖形界面、顯示卡還沒有強大到乘載人們對於知識需求的那段時光。
知識的累積與流倘隨著紙本跟網路的交接加快了循環的腳步,從電腦工具書上體現的尤為深刻,不到20年的時光,書上的知識已經不再實用,但它卻成為記載某段微不足道、短暫的歷史證明。
※ 本文摘自《書香遠傳》第 149 期:跟著職人逛圖書館,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