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當期聯文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此在此刻:重思台灣與歷史小說

【當月精選】此在此刻:重思台灣與歷史小說

by 鄭芳婷
插畫|楊力龢

台灣作為防疫工作相對穩定的國家,則在其中出現了著力的契機。或者正是數百年累積下來的殖民歷史與壓迫創傷,造就台灣如今以小搏大、彈性變通、超前部署的氣魄,然而這當中,也體現了這座海島過去歷史的繁複與失語。

二○一五年七月一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正式於香港頒布。當地記者丁喬於報導文章中描寫了示威遊行中高舉著白紙的少女;網路上開始瘋傳由幾何圖案所拼組的八個符號。在此風聲鶴唳、惴惴不安的時代,剽悍的香港人未曾放棄,他們以「無以表達」表達著所有的憤怒、悲憫、痛苦與絕望,也在當中揭示了歷史、權力與文字之間亙古的拉扯與扞格。

正在此刻,新冠肺炎全球疫情仍在失控邊緣,動盪不安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使得世界呈現洗牌局勢,不確定感越漸瀰漫。台灣作為防疫工作相對穩定的國家,則在其中出現了著力的契機。或者正是數百年累積下來的殖民歷史與壓迫創傷,造就台灣如今以小搏大、彈性變通、超前部署的氣魄,然而這當中,也體現了這座海島過去歷史的繁複與失語。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外形的幾何圖案

由此,重思台灣已然成為必要。當中所可能採取的方法誠然多元,然歷史小說所挾帶的雙面刃式的力場則更不應忽視。所謂歷史小說的傳統定義,乃指依照歷史事件與人物而進行鋪展描述的書寫體,強調揭示歷史之教育與啟迪。然而,當歷史本身成為可解碼之文本,所謂客觀與科學的歷史不再是唯一信仰,則歷史小說的傳統定義也應當進入翻天覆地的震盪與改變。

六○年代西方「語言轉向」所激發的一系列關於語言、符號、詮釋與意義之間的思想改革,促進當代歷史敘事的發展。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即指出,人們既然生活在矛盾之中,那麼企圖將矛盾生活交織於可融會貫通的敘事結構的歷史,其本質便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作為矛盾的歷史,本身即是悖論。懷特的論述揭露了歷史本身的文學性與敘事性,而以歷史為素材的歷史小說,既以文學之姿處理具文學性的歷史,則更具備後設且多層次的發展向度。由此可見,僅僅強調還原所謂歷史真相的歷史小說,實際上可能無法真正處理歷史;而唯有洞見歷史本身主觀性與權力運作的歷史小說,才可能實際地貼近歷史的邊界。

如此,歷史小說如同一部操作機器:可能為高壓極權背書,為其統治提供正當性與正統性的修辭;也可能為被壓迫者發聲,以在野之姿抵抗官方欽定的歷史,甚至為被遺忘者做史。然而無論是何種機器,歷史小說絕對有其操作主觀性,以及當中作用強大的敘事性。而得以反思己身主觀敘事的歷史小說,或是正是當代台灣亟需的一種文學類型,亦是重思台灣的一種關鍵途徑。

台灣歷史小說的發展與其所經歷的國族創痛與社群衝突綿密交織、緊密扣連,承載了島上血淚、冤屈與抵抗的島民歷史。王家祥的《倒風內海》(1997)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2012)試圖處理荷蘭明鄭時代原住民、漢人與殖民外來入侵者之間的齟齬與妥協,亦暗喻當代台灣面對資本主義與國際情勢的焦慮不安。以日治時期台灣為主題者,施叔青《風前塵埃》(2008)以日本史料、文獻與人類學紀錄為經緯,描述花東地區太魯閣族、日本族與客家族之間的繁複情感。郭強生《惑鄉之人》(2012)則援用電影的敘事結構,抒情地呈現台日青年之間跨越時代的厚重情感與交織其間的認同困惑。戰後台灣歷史小說方面,柏楊(鄧克保)《異域》(1961)以報導文學筆法,描繪國民黨於一九四九年後於雲南至泰緬一代的敗退史;同樣描寫國共內戰史者,王文興〈龍天樓〉(1967)一反當時反共文學的準則,企圖透過虛構事件來揭露國共內戰當中可能被刻意抹除的歷史記憶。

另外,陳映真〈六月裡的玫瑰〉(1967)藉由非裔渡假美軍與台灣吧女的愛情故事再現六○、七○年代在台美國大兵現象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運作;白先勇〈冬夜〉(1970)以跨越中國與台灣的時空幅度,重構五四學生運動中的個人掙扎情感;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1997)以現代主義筆法塑造一位深具存在主義氛圍的角色,以重思二二八歷史中逼近救贖的詮釋角度。近年,夏曼‧藍波安《老海人》(2009)吳明益《單車失竊記》(2015)黃崇凱《文藝春秋》(2017)楊双子《臺灣漫遊錄》(2020)等著作,以更為多元的筆法演繹台灣歷史小說的新義,甚至挑戰歷史、史觀與史學史(historiography)之間的傳統關係。

台灣歷史小說絕對是當代島上記憶重構、創傷修復與族群和解的關鍵一環,即便不承載任何社會責任與目標,歷史小說的撰寫仍是文學與美學實驗的重要議題。在書寫、發聲、暗啞與論述成為當代世界權力樞紐的此刻,歷史書寫難以避免地更再強化其原本既有的雙面刃屬性,則執筆書寫者何以下筆、鋪展與落款則更是無法推諉的選擇(或沒有選擇的)過程。

文|鄭芳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表演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劇場、酷兒批判、島嶼論述。作品散見於Asian Theatre Journal、Third Text、《戲劇研究》、《考古人類學刊》及各藝術評論雜誌。

插畫|楊力龢

■ 2020八月號|430期  ■

歷史與小說,多少人試圖在其中找尋虛實之間的平衡,假使身為不熟悉歷史的讀者,該如何閱讀歷史小說?

本期從中國、歐美、日本、台灣歷史小說的觀點重構時間的形廓,而當我們也談及架空歷史的時候,小說家建立的世界樣貌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對照又是如何?欲知詳情,下頁分曉。

【實體雜誌訂購】

▶ 博客來
 聯 經
▶ 誠 品
▶ 讀 冊

【本期雜誌介紹】

《聯合文學雜誌》NO.430:歷史小說257本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