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紅在小說中繪出一幅迷人的布袋風情畫,那個令她魂牽夢縈的小鎮是什麼模樣,如今又留存多少她下筆時的遺跡?小說的場景能對應小說家所真實居住過的環境嗎?另一方面,小說與其地景如今還有連結嗎?本文採訪致力於在地文化保存,同時經營洲南鹽場的布袋嘴文化協會成員蔡炅樵、蔡嘉峰、沈錳美,並實際走過小說裡曾在與不在的場景,重現並賦予小說當代新面貌。
受訪者:
⌑ 蔡炅樵(社團法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 蔡嘉峰(社團法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理事)
⌑ 沈錳美(布袋媳婦)
前身為成立於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的布袋嘴文化工作室,二○○二年轉型為協會組織。深耕鄉土文化、提昇在地價值為其宗旨,多年來致力於地方文史的調查、產業文化內涵的建立。二○○八年整建修復洲南鹽場,二○一六年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優等,目前主要任務為經營洲南鹽場環境教育、洲南鹽場溼地環境、鹽品產晒加值,串連地方農漁產業夥伴,永續經營。
蕭麗紅的古典土壤
嘉德澤以被蒼生,虎尾溪前瞻廟貌
應天時而昭聖蹟,鯤身海上顯神光
弟子 蔡中村敬撰
故事可以從《千江有水千江月》引用的布袋嘉應廟對聯開始。蕭麗紅小說中隨處可見詩詞典故,並與人物的人生觀深刻纏繞,好「禮」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並促成家族、家鄉與個體的緊密連結。小說家的教養從何而來?自從國民政府來台對台灣人進行中文教育,使殖民時期的日本語言文化教育快速退位,但戰後實施的漢學教育,卻未必能夠快速的深刻影響台灣,立即接合在一九五一年出生,並在一九八○年寫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蕭麗紅體現的古典教養。蕭麗紅背後的文化傳統與脈絡,其實是來自於台灣更長遠歷史中的私塾漢學教育。就像小說中描述,傳統文化並不僅存在於故籍舊紙堆中,而是深入布袋的文人生活,不僅在如今的街景中依稀可見,也存在於一些人的記憶中。
根據布袋嘴文化協會理事,也同時經營瓦斯行的蔡嘉峰表示,蔡中村屬於一九二三年成立,一九五二年重整的布袋岱江吟社,吟社成員軍公教的人員不多,不是現在想像的知識份子、大學教授,而是來自布袋的各行各業:漁民、鹽工,或是商人。直到二十多年前,地方上的文人仍習慣每年農曆初二初三聚會,比評彼此新春所書寫門聯,書中貞觀幫舅舅磨墨,大概來自蕭麗紅童年幫忙磨墨的經驗,她的舅舅會教她詩的韻腳如何從閩南語對應到漢字,這裡的詩人題獻廟門的對聯,都要用閩南語來吟唱。蕭麗紅的漢詩學養,來自於從小家人與環境的耳濡目染。
想像一下,四十年前岱江吟社的時代,文學不是意味著正襟危坐讀書會上討論,而是在夏夜涼風的夜晚,相約喝酒聊天時,無事聊聊的話題,他們身處於小說裡描繪的海村遺事,文學不只是文學而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無法跳脫。
洲南鹽場
布袋嘉應廟
白水湖
消逝的小說地景
若要理解蕭麗紅作品與布袋地景之間的關聯或重合,在蔡嘉峰看來,相較於名滿天下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蕭麗紅在早期作品《冷金箋》中的短篇〈心井〉:「閩娃想了幾百想;天底下的海灣、河流該有多少?但比起來就屬我們布袋港最好。」才是她撰寫布袋此地的第一篇,其後與《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構成她的「布袋三部曲」,從少女時代到在文壇發光的時期,乃至繁華落盡看芸芸眾生的後期,以不同的人物詮釋同一個作家魂牽夢縈的故鄉,才得以窺見小說家的布袋全貌。
《千江有水千江月》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在蕭麗紅努力重現她曾身處的大觀園,無意間也記下某些如煙消逝的過往,原本是虛構卻成為歷史,但又不成歷史,如果沒有人去挖掘。舉例來說,小說中曾提到一段「夜半簫聲」:
倏而有那麼一記聲音,又沉重又飄忽的繞過耳邊,一路迆邐而去……那聲音在清冷的黎明裡,有若冰涼、輕快的兩把利刃,對著人心尖處劃過去—心破了,心成為兩半;是誰吹這樣的簫聲?
而來作客的台北人大信,也對那簫聲著迷:
我來的第二天清晨,就聽見外邊街上,有一腔銷魂鎖骨的簫聲一路過去,以後差不多每早都要聽到……我追出大街時,他已隱沒在巷弄裡,而那簫音還是清揚如許,那時,真有何處相找尋的悵惘—
經詢問,他們才知道那是閹豬業者宣告自己抵達鄰里的訊號,由於這已是隨時代被淘汰的行業,只有五十歲以上的居民才可能聽過那段兩個音節、不斷反覆迴旋的旋律。蔡嘉峰說在他高中時讀到小說此段,就對於小時候半夜兩三點時聽到的這旋律念念不忘:有人吹著短笛在小鎮裡從遠處慢慢靠近,吹簫的用意是當時的養豬人家在閹豬時的習俗,而在半夜是他們相信在天亮之前將豬閹割,豬隻死亡率就會降低。蔡嘉峰四處詢問,最後才在嘉義縣的北管樂團內田慶和軒錄到了那段旋律。
布袋舊市場
布新橋
長生診所
蔡氏古厝(咾咕石厝)
重塑地理環境時空變遷
有人望向過去,也有人被未來的風吹著向前,並樂於接受。對於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而言,他更在意小說裡的時空已經與現在截然不同,作為當地的文史推廣者應該怎麼讓讀者理解這本書。他們曾在多年前舉辦「千江有水千江遊」,介紹小說中的文學地景,他們發現,如今的讀者可能未必讀過蕭麗紅的作品,或是無法讀出《白水湖春夢》的「白水湖」,寫的依然是布袋鎮,而非稍遠之處名為「白水湖」的地方。身為在地人的他,一翻開《白水湖春夢》的第一頁,看小說裡描寫那個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他就立刻知道,那就是他從小生長身處的布袋舊市場。只是舊市場如今也已然因都市重劃而消失,究竟如今的讀者在這個小鎮裡找尋什麼,要讓他們發現什麼,應如何對應現有地景與小說場景,蔡炅樵認為是應該深思的。
事實上,小說的閱讀無法完全對應真實的地景文化,何況隨著時間遷移,即使努力探究,也只能獲得滄海桑田之感。對於蔡炅樵來說,感傷懷舊走不到未來,他試著從當下的生活理解小說,他曾帶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文學走讀,但他發現,由於地景過於快速的變遷,小說已經很難引起共鳴,反而是眼前的畫面更能帶來衝擊。因此導覽時,他以「當下的布袋地景」為核心,濃縮並延展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來積累的文化地層,再結合小說中有所重疊的部分,重心放在地理環境的時空變遷,呈現出「小說之後的四十年」。像是今年五月布新國小的導覽,他發現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不見得願意走進這個街區。現在的小孩不是看電視就是滑手機,孩子們已經因為家長的保護而喪失了在巷弄中玩耍的勇氣。但以前的小孩無事,就在巷弄之間鑽來鑽去,而小鎮特殊的建築設計,也讓孩子們穿堂入巷的可能性與趣味性增添百倍。蔡炅樵透過揭示過去,讓來訪的人擁抱當下。
當小說讀者終成故鄉父老
在一九七八年的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未消之時,《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得獎與暢銷,可以說極為合理,但也出人意表。回首當時閱讀的經驗,身為當年的文青,洲南鹽場主任,也是布袋媳婦的沈錳美說,一九八○年代時他們看的都是《未央歌》、《藍與黑》、《滾滾遼河》等對他們來講穿越時空的小說,其中反而有想像力介入的空間。但當時出現了在描繪台灣的小說,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連遣詞用字都與當時所謂反共小說完全不同,那種複雜的情感,他們異口同聲說「難以言說」。作為一個外地人,與蔡炅樵結婚後搬來布袋的沈錳美,甚至有部分原因是對於《千江有水千江月》裡描繪風景的嚮往。
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
布袋港漁市
岑兜廟
即使小說也成歷史,終究還是有留存之物,那可能是蕭麗紅的思鄉之情所投射的那個滿懷人情義理的小鎮在時光淘洗中無法抹滅的。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題獻詞—「獻給故鄉的父老」—記錄她曾經活在這裡的記憶,在過去的讀者眼中竟成讖言。當時閱讀這本書的布袋人,如今也成了書中指涉的故鄉父老。蔡嘉峰說,現在小鎮裡四十歲以上的居民,可能還會有人知道這個作家的名字。只是現在還會有人記得那個貞觀與大信的愛情故事嗎?還有人記得那個小說家嗎?
小說留住了那個地方的某個時空切片,而記得它、想讓更多人知道它的人,則努力再現它。如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雯翔舞團,就曾在當地的海邊、鹽場、三合院等地演出小說,舞團以〈城市的月光〉、〈一個紅蛋〉、〈青春嶺〉等歌曲重新詮釋,讓在地人至今仍津津樂道。呼應小說中的中秋賞月場景:
鎮上每年中秋,這些漁船都會滿載人,五、 六十隻齊開過對岸白沙那邊賞月……賞月賞得天上、底下都是月,真不辜負那景致!
布袋嘴文化協會曾邀集各地的藝術家點綴了漁船,在中秋節出海遊港,從海上回看夜晚中的小鎮;鎮上兼賣文具的忠言書局,現在可能還有一些賣不掉的毛筆與宣紙,大概一年到頭只能夠賣掉幾本書,而《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其中賣最好的一本,即使現在書局能放的書已經不到百本,老闆還是堅持保持這本書必須放在架上的原則。
如果還有記得蕭麗紅的遠方來客,若有因小說而來的讀者問到貞觀住處何在,他們會說:「每一個布袋的人家,都住有一個貞觀。」
走訪布袋的大街小巷,並理解留存在當地對蕭麗紅的記憶,可以發現《千江有水千江月》試圖體現普世性的「人情義理」,但她也揭示這種價值觀來自台灣歷史的積累,每年重複的民俗儀式、遊戲、戲曲保住了眾人的集體記憶,並強烈的固著於她生長的小鎮土地上,居民之間鄰里守望相助,彼此距離如此之近,讓他們發展出為了他人生存而努力的大愛,並且如今仍能從屋舍的構成與形跡、巷弄的細緻紋理察覺。看過並走過經過歷史洗刷的布袋,也許更能理解小說家與作品的誕生,以及她對故鄉的深情與眷戀。
金龍漁具行
狹窄的巷弄
採訪撰文|張純昌
一九八七年生,新莊人。編輯,也是台文所博士生。
攝影|安比、張純昌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
■ 2021六月號|440期 ■
蕭麗紅打造一座溫潤明淨的布袋大觀園,寫貞觀刻骨銘心的初戀,四十年來讓多少讀者著迷,記載台灣庶民生活,在熾熱未歇的鄉土文學風潮之中,寫出最醇厚的地景人情。紀念《千江有水千江月》四十週年,本期專題從小鎮風情出發,看虛構與真實地景交會,作家共讀蕭麗紅,深入台灣鄉土文學脈絡,看小說中的民俗,從四十年後回望戀愛觀的變遷,並探究中學教育如何理解蕭麗紅的性別議題。這座小鎮巷弄曲折,有多少屋舍就有多少小徑,但終究會通往千江映月的廣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