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重點書評 【重點書評】我有自己的認識 讀張亦絢《感情百物》

【重點書評】我有自己的認識 讀張亦絢《感情百物》

by 林妏霜

張亦絢的散文集《感情百物》裡所收藏的文字,是對依然存在、曾經存在,或當時有某一刻不在她身邊之一百項物件的描寫,重建了它們的來由,也重新締結了創作者與彼物件之間的關係。依照她的說法,這可以看作是屬於她自身的「表面清單」,這使得此項書寫計畫看似意指:接下來將專注於個人層次,以及將會處於某種可考的範圍裡。然而她在第一篇〈莊嚴廁紙架〉最後一段所附加的備註,即是——從表面開始的,不一定就要完全結束在表面。其背後總攜帶著「別樣想像」。表面卻並不表面,或許就是創作者對這部作品的自我量度與壓線原則。

每一篇皆謹守著短文的篇幅,每一個被挑選、然後書寫出來的物件,各自搭配著一張重新以攝影紀錄的照片,或由張亦絢自己繪製的圖畫,人與物的總總分合,就如同單格影像般被一同插置,為其保留了一顆特寫鏡頭,也因此再一次將這些與當時環境、時代氛圍、世界形狀,在那樣的時刻相符合的情感抓取、儲存了下來。這些視覺傳輸的形式在作品集裡的部署,也像是幻燈片投映的功能性,又帶有此時代「沒圖沒真相」的另類證明,與別樣的「有意思」。

即使這百物清單多與創作者自身的生命輻軸相關,牽涉著她的經驗與記憶,連結著印象與懷想,雖然透過她自己的敘事方式梳理好了,但猜想著:如果有那麼多想說的話語,在這樣有限的篇幅裡,為了完整顯現某些東西與故事帶有的重量,又得處理得恰到好處,因此其所展現出來的文字可能必須緊縮密度,很難不濃稠厚重,讓閱讀也變得流速緩慢。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明確地意識到這些文字的表達並不走往抽象。節制著「往深處說」的內在衝動,不想直接壓上沉重,看似由「表面」走向了輕盈,卻是點綴著深刻,自自然然地有自己的認識,留下了「我也是一樣」或「不只是這樣」的思索之餘味。不會就這樣停在那裡,也不會過度擴延自己的想像。

雖然這樣說,然而也同時強烈感受到創作者所欲傳達的:對萬事萬物皆施行「簡化」分類,隨意化約的形式,以及對那些已被強硬固定的價值排序,是如此厭倦。所以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有時會覺得似乎被暗示著,遂也展開了自己的好奇,試圖在字裡行間找尋一些「還未找到的精神」(借用張亦絢的語彙),想將自己的執念進行到底。但這大概是作為讀者我的問題。

這份書寫的複雜性,其實在於創作者所選擇的條件。往更複雜裡說,就是張亦絢所動員的框架,以及關乎這份書寫的技術思維:從計畫開始起步,亦即她向自己承諾的自我限制也開始作用——要為了什麼樣的物件騰出空間?意識到了什麼樣想寫的物件卻必須忍心放棄與剃除?而所有的選擇背後,不去寫與非寫不可之間,都待在創作者的自律畛域裡。

在那些彰顯出來、隱而不顯,或若隱若現的「名之為物」的東西裡,其實也都包含著一整段時間的準時、延遲、不知不覺,以及我與非我之間,自己與物象之間的關係。曾經富有的情感與心意隨之消解或存留;也重新將時間倒流,以「現在」反過來賦予了種種意義。

張亦絢在作品全部完成前,便決定取名為《感情百物》。如同其後記所表明,有了兩種事先且必要的指向:一是「讓物主導」,一是「讓感情主導」。此書寫標準既雙管齊下,又合而為一,構成了敘事的基本組成。因此,創作者在意的是:物的「物性」,列入書寫清單的是「夠物之物」,也會穿插著思考著某品項「該當何物?」,這不僅是作為一個創作者如何善解人意、善解物義的命題,那些物的形象之所以能魅惑人去穿鑿附會、去移情、去進行轉譯,也在於物自身發散出來的生命力與動能,是如何營造力量,產生共振。人與物之間彼此觸和、互相牽動、互為主體。這些時空裡的拉拉扯扯又是如何達到一個人情感的臨界點,進而形成了一種模糊曖昧的,但還算可指認的感情因子。

無論是持之以恆或忽然變化的情感都是何其重要。而在創作者身上,這又時常仰賴物的救助,及其產生的自我支持。張亦絢以文字表顯了她對物的一次瞥見或長久凝視所展現的心理表情,以及那些內在騷動與思索。之於對推理的愛好,那些物件在什麼樣的時刻?在誰人身上?翻譯了什麼樣的情感?所有物件的選擇都來自她自身的講究。但對這些情意結的反覆探究,習慣的以自己的意志與理性去判斷傷口,也成了一種明事理的字詞恰當性,寫成了「較不悲劇的部分」。

儘管她也用情感導向的語言,寫感官慾望、寫自己的不討厭或我不愛,裡面有一些關於生命的縱深,也有部分看來可以掌握的嗜好、癖性、偏執、性情。在「動感情」與「傷感情」之間,在語言的轉換之間,用了悲傷、恐懼、狂喜、著迷這些詞彙,寫了痛楚、創傷、缺損、愛、陰影、忽然襲來的自傷與自救,彷彿穿越了許多痛感、恥感、愛感、反感、快感,其實我看見了更多那長期積累的「痛苦教育」,如何露現了那人生艱難,以及一個人的願意露現的事物背後,其精神上的復甦,心理上的求救。最終就如張亦絢所寫:大抵每個人都處在這樣「被傷了」與「傷不到」兩者之間。

所以這些物件不只是通過「怦然心動」的整理術所留下來的整齊東西。我更喜歡的是那些「物已不存」的遮蔽。在表現語言、視覺語言、形式語言,皆沒有隱語、暗語,歪歪繞繞的密語之外,也有那些「不知道是什麼?」,未能成形的語言,未能詮釋的深層。

如她標誌自己的「奇怪」,我想也是屬於她的「堅強」。那一次次的「逆反」,也可以表現在目錄上,所有篇名皆以五個字刻意的齊整,用遊戲性與調皮勁,反過來挑戰了被制式硬性規定,與系統性抑阻的東西

《感情百物》
張亦絢,木馬文化

這本書是小說家張亦絢對生命中100個物件的感情用事。物件有些常見,比如眼鏡、單車、OK繃、帆布包、小鈴鐺、迷你指甲剪;有些僅此一件,像旅行帶回的明信片、鑰匙圈、紀念品;有些甚至「物已不存」。也有某些不起眼的東西,是因為時間的因素而逐漸獨特。選物的標準無關有用無用,重要的是「關於感情,它們可以說些什麼?」,帶領讀者打開100個物件的暗門,走進感情的最夾層。全書文字看似輕盈卻又深刻無比,一本你從未見過的張亦絢。

文|林妏霜
清華大學台文所博士生。著有小說集《配音》;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滿島光未眠》。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