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長出稜角的自我 刺進角色的血肉 林依晨╳伍軒宏 深度對談

【當月精選】長出稜角的自我 刺進角色的血肉 林依晨╳伍軒宏 深度對談

by 郝妮爾

若你的青春也是在千禧年之後開始昂揚,那麼在年少的凹陷中,也許都會有個林依晨的樣貌停駐期間。那是《十八歲的約定》在摩天輪上,與高中老師對座的心動忐忑;是《我的祕密花園》與朋友共享一間屋子,分享戀愛心事;那是《惡作劇之吻》心無旁騖的追求天才少年,越挫越勇的決心;也是《我可能不會愛你》步入而立,同時寫下初老以及熟女指南的層層轉變。如今,在出道二十年後,林依晨出版新作《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將此數年間對於演員生命、自我觀察、藝術的火光,以及與周遭人相處的反饋對話全部收攏。本次邀請深耕文學創作的學者伍軒宏展開深度對談,從自我的探問出發,於他者的相處狀態作結,環繞著表演、閱讀,也扣緊自愛與自私的辯證討論,藉由文字的面向,重新輪廓出林依晨此刻的樣貌。

伍軒宏(以下簡稱軒宏) 訪談開始前,想先聊一下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裡面談到很多關於「思索」的書寫,無論是關於自我、或者是戲劇表演的課題,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思考。而這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妳在思索過程中,多是靠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去依賴其他人的導引。

既然如此,我第一個要問的,就是「自我」這個問題。妳在書裡面提到波赫士,波赫士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曾經說過,莎士比亞創作那麼多劇本與角色,他自己的人生反而沒留下痕跡,且將這個狀態稱為「Everything and Nothing」。演員好像能夠是所有人,卻沒有呈現出他自己。但妳的新書卻是不斷強調自己,重申自己的立場與想法。我想知道,這樣「自我」意識的壯大,是階段性的、越來越強烈地浮現?或者是妳在表演過程中因為害怕迷失,所以才覺得想要抓住的概念?

林依晨(以下簡稱依晨) 關於這個問題,因為我不是戲劇本科出身的,等於是進入這行業以後一步步看、一步步學,而演員在無論是台灣抑或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定義──特別是「好演員」的定義,各不相同。所以,我覺得可以先簡單從「戲裡戲外」的分野來談。

戲裡我當然就是盡可能忠實呈現角色的所思所想,可是戲外,我反而覺得演員應該要對自我非常明瞭,不只去剖析角色,也要剖析自我。演員的稜角越多、越銳利,才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角色面貌,如果他本身就是比較沒有個性、或者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想法,反而會不知道如何雕塑角色。

換句話說,表演之路走到目前為止,「自我」的部分應該可以說是「越來越強烈地浮現」吧?事實上,在演戲的時候,會有一個角色的我在那裡,但還會有一個超出這場戲之外的自我存在,監控著我自己、甚至監控其他角色。

以前的我尤其是這樣的。因為在表演過程中你要去接收很多訊息,有時候甚至連燈光、攝影,對我們來說也好敏感。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比較多的作品是電視劇的緣故,我知道也有很多電影演員是傾向要把這些事情拋開的,你必須都當作那些東西都不存在,一個演員應只是展現日常生活中的片刻,對於那份日常去經營、去反應。這些都是一種可能,我想我也是在這種種改變的過程裡思考的。

軒宏 這描述很有意思,好像有另一個自己持續觀照表演時的自我。

其實在妳書中還有個讓我眼睛一亮的地方──就是對乖的質疑。有時候我們說某某人很乖,很像是讚美,但好像也是在說這個人沒有太多自己的主見、認為他太過於服從、甚至盲從社會體制的規則。我小的時候也有類似經歷,母親曾轉述老師的話,說我很乖,我當時就想我為什麼要乖?所以反抗期就開始了。現在則是在妳的書裡再度看到對於乖的辯證,總覺得妳的思維方式比較傾向哲學家沙特,他認為我們得先跟體制說不,進而思索自己跟體制之間的價值關係,倘若有了這一層反思,就算你再繼續乖下去,也跟原本的乖不一樣了。所以說,「不乖」未必代表著反叛,而是要經過一層層反省,再去肯定周遭的世界或者是自己價值。

在妳的書中,雖然只有一小段提到這個問題,可是書中的字裡行間都像在暗示這一層反省。

依晨 我想在華人社會裡,我們的確非常習慣、也非常渴望得到「乖」的稱讚,特別是在孩提時候。可是長大後,覺得那種齊頭式的狀態,可能只是為了方便管理吧(笑)?

假如有一個孩子特別突出不同,體制也許就像是打地鼠那樣把這些人壓下去了,無論是用懲罰、譏諷或者是勸導,變成是……好像大家都得一樣才會是好的,一樣去追求卓越,去追求世俗所定義的「成功」的標準,才是一種乖。

但對我來說, 這世界好像還有更多可能性, 人的職業狀態更是。

就在我選擇演員這個行業的時候,對於制度的疑問就會開始。畢竟演員在更早的時候曾被貶抑地稱之為戲子,我們聽過「戲子無情」、「不要去當個演戲的」……等等這些話。當然,這些觀念在我出生的這個年代就滿不一樣了,當我想要在這個行業中做好,同時就會感受到一樣身為藝術創作者的艱難跟掙扎。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那寥寥幾個,可是他們所創造的事物,難道不曾療癒或者拯救過誰嗎?其實有的,甚至是影響了很多人。

由此來思考,如果我們只以賺多少錢來斷定這人是否優秀、是否乖,他是否聽從父母師長的期望,好像太狹隘了一點?但這也僅止於我這個職業的感受啦。

軒宏 妳剛剛提到演員這個行業,的確無論在東西方,都有被打壓的狀況出現過。從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就曾談及對演員的負面看法,他認為演員沒有身分,因為他可以變成各式各樣的身分,從而認為演員是不可靠的,說他們是身分的破壞者,所以被逐出理想國,跟文學家落入同樣的命運。

依晨 我很榮幸我在柏拉圖的心目中不太乖!(笑)

完整深度對談請至《聯合文學》雜誌 NO.447 閱讀 

《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
林依晨,聯經出版

林依晨自十八歲出道至今,曾先後拍過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如《我的秘密花園》、《愛情合約》、《惡作劇之吻》系列、《我可能不會愛你》、《蘭陵王》、《小女花不棄》等,屢屢產生人氣話題與口碑。歷經演藝洪流二十年的淘洗與沉澱,林依晨決定回顧過往,透過十組人生關鍵字,書寫一百則與自我、與他人的對話,揭露關於戲劇、創作、生活、情感等種種生命課題的反省與思辨。且看林依晨如何思索、如何掙扎、如何反叛,最終回歸本心─做自己,真實而無愧。

對談|伍軒宏
政大、台大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班肄業。曾任教政大英文系。以〈阿貝,我要回去了〉獲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以〈殘念筆記〉獲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長篇小說《撕書人》二○一八年出版,長篇新作進行中。

文字紀錄|郝妮爾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藝術碩士。「向予書苑」負責人。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創作範疇橫跨散文、小說、劇本、童話;同時耕耘評論與採訪寫作。

攝影|小路
服裝造型|陳慧娟@哈柏造型工作室
服裝提供|
BOSS(深藍色西裝搭高領針織毛衣)Brunello Cucinelli(灰色西裝套裝)
化妝|富富
髮型|Cre. a Miumiu
場地協力|柏林廢墟

■ 2022一月號|447期  ■

創作與表演能兼具嗎?如何在扮演他人的同時保持自我?實力派演員林依晨愛演愛讀更愛寫,透過書寫映照真實的自我也照見他人。本專輯以創作為圓心,邀請學者伍軒宏與林依晨進行深度對談,看林依晨如何以筆詮釋內在風景,談述戲劇、生活、記憶、情感乃至人生命題;並拓展介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明星書,進一步探索藝人斜槓創作文化現象,邀請演員林予晞、歌手艾怡良分享演藝事業之外的藝文創作,看諸多明星在燦爛光環掩映下,如何透過文字、攝影、繪畫等藝術創作,細膩觀照與剖白自我。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