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新人新書 【新人新書】回不去的煙街─沐羽《煙街》

【新人新書】回不去的煙街─沐羽《煙街》

by 汪倩妤

在短篇小說集《煙街》,作家沐羽寫下二○一九年至二○二一年之間香港整體局勢與個人生活變化,催淚彈的硝煙,和手上的香煙,繚繞形成現代香港的樣貌,而在漫漫煙霧中,人們該如何找到時代的出口?

沐羽

來自香港,現居台灣。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煙街》。清大台文所碩士生,香港文學館媒體〈虛詞.無形〉編輯。曾獲文學獎若干。個人網站:pagefung.com

Q:為什麼將書名取為「煙街」?

A:先談煙街原本的意思:香港街上有很多垃圾桶,是台灣的好幾倍,一整排垃圾桶可以當路障,垃圾桶上有煙灰缸,警察還沒來時,所有人會在這邊抽煙,催淚彈過來,會變成另外一種煙把它覆蓋住,這是煙街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則是啟發自謝曉虹,她的第一本書是短篇小說集《好黑》,書名是取自其中一篇小說的 punchline,我想如果用 punchline 拿來當書名,或許比用單篇篇名好一點。第三就是語言的混用,我在跋中提到,曾把廣東話的「應該」講成「煙街」,我把兩個語言混起來,語言也是我這本書的議題,所以最後就選用這個書名。其實書名是很後期才想到的,不然這本書差點就叫「沐羽作品集」了(笑)。

Q:書中想呈現的主題是?

A:我主要想表達的是,這兩三年香港跟台灣之間的關係。相比起香港人目前在香港的處境,我更想關注的是,香港人在來台灣後產生的矛盾衝突,或是他們水土不服的狀況。最近一次回香港,大部分人聊的是什麼時候走、要去哪裡,有八成的朋友準備去加拿大、美國、英國,也就是說,這次回去之後,我往後不可能在香港再碰到他們。我想要寫他們離開之前、為什麼離開、離開之後碰到什麼。我寫的這些人,也包含我自己在內,有時候我在台灣看到警察就會避開,對香港人來說,這是一個 PTSD。我想要表現的就是一個香港人來台灣,他沒有辦法很快融入台灣的生活,過去的經驗、某種舊的東西會延續下來。

Q:是否可以分享你的閱讀養成以及影響你寫作的作家?

A:我大學是念創意寫作,但我是一個完全不用功的學生,很常翹課。我是到了大三,因為想寫東西,便找回大一大二課上發的文本,然後跑去圖書館讀書,結果還是翹課(笑)。在香港研究當代文學是很困難的,香港沒有香港文學所,沒有台灣文學所,讀的就是五四那一批,所以就想過來台灣。

在《煙街》這本書中,可以講幾位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作家。第一篇〈在裡面〉,影響我的是瑞蒙卡佛,那種把文學減肥的方法,可以連結到袁哲生。另一篇〈亂流〉跟最後一篇〈製圖〉所用的筆法,核心概念是來自馮內果,馮內果曾說,過去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同一個敘事線變形。這兩位作家對我的影響算是滿深的。

Q:這部作品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A:其實我還來不及想這個問題,這本書才出版不久,還沒有一個消化的過程。

目前出書最大的影響是,我有可能會因為這本書回不去香港。這樣聽起來很負面,可是我認為留下作品是必要的。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的只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些口號,這只會是歷史的一個註腳,如果歷史可以被政府改變,這些東西都沒了。以前那些最殘酷的革命,比如說南美整整百年革命歷史,我們可以用《百年孤寂》去理解,文學在這一方面會有它既有的功能。

但是我還沒想到這件事對我的意義,我可以說很多對於別人的意義,對我自己的意義則還沒想好。

採訪撰文|汪倩妤
九二年生的雜誌編輯

攝影|劉璧慈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