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當期聯文編輯室報告 七月編輯室報告|New kid in town

七月編輯室報告|New kid in town

by 王聰威

2009 年,我剛到《聯合文學》任職的第 299 期,做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專輯叫做「21世紀新十年作家群像」,介紹 1970 年後出生,當時最頂尖的台灣小說家、詩人、散文家等等,並且標誌出他們主要出書崛起的成名年代 2000 – 2010年這樣的時間感,我們大膽認為這批作家在這十年之間決定了台灣文學未來的走向,因此並不採取「新生代作家」或「六年級作家」如此單純的定位,而是用了「新十年作家群像」這樣較有斷代意義的落標。當然,這不是學者研究相近領域的定論,這個除了代表《聯合文學》雜誌個別的立場,也是一種試圖提升這批作家歷史高度的操作策略。然後我們選了四位作家:甘耀明(1972)、楊佳嫻(1978)、鯨向海(1976)、伊格言(1977)合體攝影上了封面,(這在當時的文學刊物上很少見)甚至為了強化這樣的印象,我為甘耀明的採訪文章所落的標題是完全會得罪其它作家的「六年級第一人」,也就大張旗鼓地宣示了:

There’s talk on the street; it sounds so familiar.
Great expectations, everybody’s watching you.
People you meet, they all seem to know you.
Even your old friends treat you like you’re something new.
Johnny come lately, the new kid in town.
Everybody loves you, so don’t let them down.
New kid in town’—Eagles

整個專輯的設計中規中矩,該有的作家點名、斷代論述、文學浪潮現象解析、新十年經典書介等等一應俱全,不過其中最受注目的,反而是一篇反噬專輯核心的文章,資深藝文記者陳宛茜寫的〈新世代面目模糊〉。當時,我們本來就知道陳宛茜個人的文學品味與銳利觀點,但仍然邀請她務必幫我們撰稿,理所當然引起許多對她與我們的激烈批評。這篇坦白而重要的文章結尾是這麼寫的:「⋯⋯歷史上最好的文學作品,不都出現在這樣一個最壞的時代?當寫作不再保證功成名就、當作家再度歸於平淡,最真誠、貼近普通讀者心靈的文學便會誕生。下一個十年,且讓我們拭目以待。」而這個具有預言性質的結尾,其實就是本期「新十年作家群像野生觀察2.0」的思考開端。

從 2000 年到 2018 年的今天,那四位出現在封面的六年級作家都已壓過四十歲,那麼在這十年間出書崛起的,一批以七年級為主的新的「新十年作家群像」們究竟是何真實面目?他們幾乎都取得了文學專業的高等學位,無論視野、學識、創作技巧、評論文采都堪稱是水平齊整的黃金一代,他們所身處的時代、文學出版環境或許比起十年前還要更糟,但他們似乎找到了可以讓自己迅速功成名就的新方式,他們的作品與人本身似乎並沒有「再度歸於平淡」,但或許才真正貼近了普通讀者,絕大部份是網路原生讀者的心靈。陳宛茜所拭目以待的下一個十年,所謂的未來就是此刻,這一批作家所面臨的挑戰,早就跟十年前截然不同:更壓縮的時間感、更焦慮的假想敵、更急迫所需的個人代表作、更冷酷無情的社群交戰,或許也還有更緊密的同儕情感,像是前段日子在網路上熱議的「文學幫派」,(關於這個孩子氣的爭議,請見《聯合文學》線上誌,三島中尉的專欄「寫給新手作家的沒用指南」http://www.unitas.me/?p=2914)做為一個盡責的文學媒體,我們相當樂意讓這個話題更火熱一些,也就藉此,再次向各位大張旗鼓地宣示:’There’s new kids in town. Everybody’s talking.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