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詩人的盛大合唱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
previous post
如果有一種歌聲,嗓音盤穩厚實,宛如俯瞰綿延山脈與海線的凝視;如果有一種歌聲,語調多轉如陀螺旋響,緊貼曲調如入盛開的穗田;如果有一種歌聲,彷彿娓娓道來的說書人,似慢車,似燈火道盡人間冷暖。而這三位時代的吟唱者,將會同台演場,進行空前的世紀合唱。
二○二二年的尾聲,「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即將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開唱,集結台灣三大音樂巨擘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他們從各自的生活地域發聲,從他們的傳唱中,耳廓裡便可構建別樣景致,有東台灣磅礡而壯闊的山海,有西部客村裡的鄉野風光,有曲深人長的北投燈火小徑。而三種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將在舞台上編織成一場時代組曲,本次榮幸邀請三位音樂詩人同台受訪,為樂迷們預先揭示表演裡的內核精神。
聯合演出裡展現多元的音樂元素,胡德夫將此次舞台想像成中央山脈,兼容了不同質地與族群,象徵台灣共榮的文化特色,觀眾能聽見海洋的輕柔拍撫,亦有迴盪於大地的落山風,他說:「在音樂路上,我們三人相識許多,不會因為風格不同而產生歧見,彼此所處的土地實則相連著,像是從山林分水下來不同去向的河流。滋潤我們的養分是同源的,這也是本次演出所期待呈現的思維。」
「我的生活依偎著淡水河,陳永淘分流至桃竹苗,胡德夫則流經花東山區,雖然地域性不同,但我們三人長達四十年的情誼,知悉彼此作品裡想傳達的訊息。」陳明章接著說:「其實貫穿我們的都是伴隨成長的母語。」
這場聯合演出包涵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母語」間的轉換與疊合將是重要意象,陳永淘說:「母語是文化的載具,如果台灣只有一種語言,文化層面將是單薄的,好在這座島嶼存在幾十種母語,這點我們是幸運的。」
陳明章憶道創作初期,母語音樂相對稀少,沒有風格可依循,需要自己碰撞、嘗試,磨練出各自的風格。回顧大師們溫暖人心的經典作品〈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轉年〉和〈蘇澳來ㄟ尾班車〉,無不是透過母語扣緊土地與時代的生活印象,為真實的人情景況演唱,語言不緊是表達工具,更是音樂大師們經歷人生磨練,反思風土與際遇的第一現場,代表著一種思維,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母語使陳明章的歌聲裡有酒與胭脂味,使陳永淘能隨著旋律吹起稻浪,使胡德夫的聲腔裡懷有大山大海。
「自然是我們的皮膚,是肢體延伸出的一部分,對於音樂創作更是如此。」胡德夫說:「而母語的音樂創作,不能只停留於局部或表象,更期許孩子們追逐生命裡更深更廣的層面,追問自己從何而來。」
而三人不同的生活調性,能維繫長年情誼的原因,在於相互欣賞,尊重不同想法、不同和弦。陳永淘說,這次合作也產生許多有趣的碰撞,當陳明章把〈思想起〉交給他時,他開始剖析詞曲的調性,試圖打造客語版的〈思想起〉,而他也從胡德夫的歌聲裡,更深一層體認原住民的生活情調。
他們也向聽眾發出邀請,一同發現母語的美麗,這張門票也將劃開時光的唱盤,再次點播盤旋於心弦的經典合奏曲。
台灣走過戒嚴、解嚴,母語從禁止到開放,時代至今,已經實踐了「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創作者需要回到自身的文化脈絡,去學習、去傾聽,尋找地文與歷史裡埋藏的瑰寶,創作才得以豐厚,走向更遠的地方。胡德夫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都有自己的節奏,而回望並非考古,而是正視你眼前所發生或發生過的事。」
歷經多年,三位音樂大師不隨波逐流,堅持寫自己的歌,相互理解、陪伴,創造出各自獨一無二的流動方式,他們感嘆地說,這樣聯合演出的機會下回不知是何年,特別請來到演出現場的觀眾,不妨左右看看身旁的人,這很有可能是最多白頭髮的音樂會,或許與你有相似經歷,同樣被真摯之音所感動的聽眾,音樂漫長的時光隧道裡,你可以找回最初的感動,聆聽土地深刻的脈搏,感受歌裡的河流、稻穗與磚瓦。
訪談尾聲,陳永淘突然哼起〈一幅畫〉,胡德夫與陳明章自然而然地接續,三人悠悠合唱,唱著「每當我再次想起你/流淌我的那條河/流到歲月的盡頭/我依然記得,永遠地記得……」
採訪撰文|曾貴麟
一九九一年生,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華文創作所畢業,曾任微光詩社社長,創辦淡水藝文誌《拾幾頁》,現任《花蓮青年》主編,作品有《夢遊》、《城市中的森林》,策劃文字x攝影展《25時區》,聯合文學《Narwhal的房間》線上語音文學課程講師,曾獲臺北詩歌節影像詩獎、後山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獎、二○一九年優秀青年詩人獎,作品入選二○一八年度詩選。 詩集《人間動物園》之管理員,溫柔地失職,只能一再釋放。
攝影|劉振祥、吳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