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新人新書 【新人新書】書寫溫柔與療癒─陳昱文《還在》

【新人新書】書寫溫柔與療癒─陳昱文《還在》

by 張純昌

一路走來,詩人與所遇見的人交會,因為經過這些人,經過這些地方,因而成為詩人自我生命的紀錄,書寫他人生命史之時,也構成了自我的生命史。

陳昱文

東華大學中文系(後改稱「華文文學系」)、華文文學所畢業。碩士論文研究臺港現代詩文學傳播現象。詩作入選《2013臺灣詩選》、《2014臺灣詩選》。近年參與導覽「洄瀾軌跡:走踏花蓮舊街區風華」、「花蓮臨港線:自由與創造的逃逸線視角」、「臺灣文化協會百年:花蓮區青春座標路線」走讀活動。

Q:為何開始寫詩?

A:一開始會在國中、高中校刊上投稿,真正開始比較有系統地讀與寫,是來到東華之後。大三時第一次投稿文學獎,那屆剛好是吳明益老師主辦,我寫了信說了我的失望,他回信說,努力、運氣、才華三者都不可少,許多作家也是跌倒過,後來又捲土重來。我又更有心思寫詩了。輯三〈一封一封來自遠方的信〉,是我受到鼓勵之後,坐在桌前從晚上寫到白天,很認真寫出來的,雖然現在想起來可能太用力,但整晚聚精會神坐在電腦前的感覺還是很深刻。

得獎的〈米棧村的故事〉,也獲得後來的華文系系主任許又方肯定,他提到我的詩是敘事見長,因為如此,我似乎也較刻意往敘事類型的詩去寫,因為我想那是我做得來的,是我擅長的秉性。

Q:你的詩常寫題獻給誰,當時寫作就是刻意寫給哪些對象嗎?

A:有人對我說過,把一首詩送給一個人是很美好的事。因此我的詩不少是寫給某些人的,也有時是一個群體,例如給花蓮女中的學生、給香港詩人的、甚至是給過去暗戀的對象。雖然第一讀者可能還是自己。

之前到香港進行接觸,當時因研究《龍族》詩刊,進一步轉而研究了香港的《羅盤》詩刊,趁此機會拜訪了當時的一些作家,王良河、馬若、阿藍等人,他們不僅與我見面,也送了我詩集,甚至是一個音樂盒,非常用心。

當時因拜訪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樊善標教授,見到當時中文大學與香港中學生的合作,舉辦文學散步,因此後來進花蓮高中之後,我就試著在花蓮舉辦了文學走讀的課程,以文學文本,帶參與者看見花蓮的地景。

Q:你的詩有在地化的特質,怎麼看待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呢?

A:當我在舉辦走讀時,準備導覽的過程同時也刺激了我創作的題材,又幫助我更認識當地的人。以前不知道怎麼寫詩時,我會去看楊牧的詩,慢慢培養一種語感,我不會寫出他的詩的樣子,但會受到一點影響,轉換成自己的詩;當我回憶一趟旅行或是訪談的過程,記起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就會從一個意象或畫面出發,再將其組織起來。

Q:詩集中有幾首詩是寫給特別的歷史人物,什麼動機讓你寫詩給他們?

A:像是稻垣啟二、羅慧夫、廖添丁,這幾首是投稿創世紀詩獎的得獎作,我當時想要挑選幾個人代表台灣的多元性,透過個別人物的生命史,看見他們所在地方的故事。那不只是資料的閱讀與觀察,重要的是接觸到他們的生命,我想分享那樣的感動。

Q:你的詩有許多寫到花蓮,它似乎成為一個抽象的存在,你對它的情感是什麼?

A:之前0206花蓮大地震,有許多大樓倒塌的那次,我和同事在辦公室加班,快十二點時天搖地動,我受到很大的驚嚇;而後來又發生普悠瑪的出軌事件,慢慢地和花蓮這個地方產生一種共時性,這種災難將居民的時差調整為一致,除了我如何看待身邊的他人,因而產生了共同體的感受與對地方的認同,也讓我思考我的身體和心,是生活在這個地方,是必須回去的地方。

採訪撰文|張純昌
台文所博士生,同時為編輯。

攝影|林昶志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