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 【寫流行】從《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看寫作者如何在邊界中找到容身之地

【寫流行】從《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看寫作者如何在邊界中找到容身之地

by 林新惠

《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一部關於米蘭昆德拉卻始終沒有米蘭昆德拉的紀錄片。昆德拉已經超過三十年不接受採訪,也不現身於公眾之前,當然也包括這部紀錄片。

出生於捷克而移民到法國,並在六十四歲(一九九三年)轉為法文寫作,昆德拉著實跨越了國籍和語言的邊界。根據紀錄片中昆德拉的妻子薇拉追憶,當初在政治壓迫中到法國暫居並沒有想到久留,卻因為昆德拉被捷克政府除籍,而成為寄居法國的流亡者。熟稔法文後,昆德拉不僅翻譯自己的作品,也得到法國文學的最高榮耀——由七星出版社出版作品全集。

紀錄片中,多位受訪人都表示,昆德拉的作品跨越了小說和哲學的邊界。如同昆德拉所言,他是以小說來發展自己的哲學假設。這或許也是為何他能宣稱「想了解我就去讀我的小說」——他已經徹底將自己的思考透過小說交付於世。片中一位受訪人曾嘗試用各種關鍵字——音樂、身分、歷史、政治——去查找昆德拉作品中的相關討論,也確實發現,無論什麼議題,都能在小說中找到表述。

身為音樂學家暨鋼琴家父親的兒子,昆德拉的小說始終和音樂交織。紀錄片中,受訪人表示昆德拉的小說充滿音樂的結構。昆德拉也時常在作品中插入音樂片段,或者透過敘事者、小說角色之口討論音樂。

透過採訪和昆德拉共事的出版商、曾經有幸採訪過昆德拉的人、同輩及後輩創作者、文學研究者、以及拼貼昆德拉隱身前的影音資料,紀錄片終究讓我們得以一探昆德拉的寫作生涯及文學影響力。在這部「作者已死」的紀錄片中,昆德拉似乎總是穿梭於邊界,並在邊界中成為無可取代的作家(註)。

 

註:當然,作者並未真的死去。這裡的「作者已死」也並非全然沿用羅蘭巴特的說法。這裡指涉的是紀錄片以所有關於作者的片段圍繞一個不在場的作者,企圖逼近中心卻又永遠沒有中心的狀態。

文|林新惠

1990年生,政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2022-2023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人。小說集《瑕疵人型》獲2020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暨蓓蕾獎。作品關注人與非人之間模糊曖昧的界線,以及平庸日常的超現實時刻。創作之外,評論及研究發表於各大媒體,著重文學、科技、生態的多重交織。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