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則在當代藝術的批判精神下,渴望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投身於種種急迫性的社會問題中,透過批判性思維,以創作策略探求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知識與價值塑造過程中的思維邏輯,討論科技中的虛實環境跟文化狀態。烏爾曼 (Amalia Ulman)《卓越與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2014)(圖1)以三個主題:純真、罪惡和救贖的擬造人生,在公開無審核機制的社群平台Instagram上,進行一場虛實難辨的藝術行動表演,操弄觀看者的情緒,並諷刺享受偷窺慾望,螢幕前的觀者。里德勒 (Anna Ridler)以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隱喻瘋狂的數位金融,她先以勞力生產模式,建構鬱金香的資料集(Dataset)完成⟪無數(鬱金香)⟫(Myriad(Tulips),2018)(圖2),再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創建生長模型,並以比特幣漲跌控制鬱金香的生長樣態,⟪馬賽克病毒⟫ (Mosaic Virus, 2019)(圖3)討論資本主義價值、有形和無形的投機本質。王伯宇《雲云》(2023)(圖4)則賦予Chat-GPT擁有其逝去母親的個性,以擬人化的文字對話,創造出逝者回返與對話者之間的情感連結之擬真想像,然而僅以文字存在的個體,卻也難逃消亡的結果,在展期結束後再次離去消失。 by 編輯 網路中心 2023-10-20 written by 編輯 網路中心 2023-10-20 77 發表意見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