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本系列活動翻動電影與文學的篇章,邀請文學作家與影評人與讀者一同觀賞文學改編電影,探索想像的無限可能。
9/15(日)迎來第一場光影流動場次,我們請到主持人兼與談人張硯拓與《做工的人》原著作家林立青聊聊這部從單篇散文改編成影集再次改編為電影的作品。
林立青與民眾一同觀賞這部電影,分享從文學轉化成電影藝術的過程,包含帶著劇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場勘,並提供劇本意見。其中主持人張硯拓問林立青自己看了電影兩次最好奇的一件事:電影中最後一段的工程是否真能在兩天內完成?林立青便與大家分享臺灣的義築文化與建築工法,提到多個義築協會:寶島行善義工團、希望義工團、海軍陸戰隊熱血工程組……等,以及他們善於的工法。
林立青最後也分享自己的文學養成,從孩提時代經常待的圖書館與漫畫店到未來展望,希望接下來帶著無家者一起洗學校,能有更多生活經驗,再繼續下一本文學創作。
攝影|賴沛雋
10/5(六)迎來光影流動系列最後一場活動,本場次觀看的電影《在車上》是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日本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14年短篇故事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裡收錄的同名故事,也是近年在國際上非常受關注的日本電影。此次我們也邀請到作家盛浩偉和觀眾進行映後座談。
作家盛浩偉在開場時先提點觀眾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可以特別關注主角家福先生的心態與情緒表現,二是,這部電影的英文與中文片名以及整部片的關係。而已看過這部電影多次的他,也在電影放映時,一邊觀賞一邊做了整整七頁的筆記!他分享每次觀賞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感受。
放映結束後,盛浩偉首先分析整部片的核心主題:語言溝通與文字理解。他舉例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文字誤區,有可能造成解讀者的誤解。就如同片中的家福先生與妻子結婚多年,卻仍舊讓主角深感不了解自己的妻子。而家福先生在讀本時要求演員先單純讀出文字,先不添加其他情緒與解讀也是相同道理。
本片片長稍長,在有限時間的映後座談裡,盛浩偉與大家快速也細節的分析了整部片的核心主題,以及劇中《凡尼亞舅舅》舞台劇的故事。最後,接著讀者的QA問答,提到村上春樹原著中與電影的差異,為文學與電影的交匯畫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