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寫作就是偷情。
楊智傑三十九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真正活著的時刻。
吳緯婷三十七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像在窄口玻璃瓶裡面造一艘模型船那種,折磨自己也折磨玻璃瓶和船的「有趣」手工藝。努力了半天,換得讀者一聲「哇」,就覺得好值得。
寺尾哲也三十六歲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學生時期會將寫作視為才華,而才華就是自身的價值所在。現在覺得寫作只是一件自己比較擅長的事,近似面對工作的狀態——打開Word檔、很普通地寫下去。
楊莉敏三十九歲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必須不斷思考跟實踐的一部分自我。可以同時具有遊戲、理念、工作、發聲等等的意義,若不寫存在的意義會消失。
邱常婷三十四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理解世界與自身的方式,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通道。
李蘋芬三十三歲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鍛鍊。拔河、重訓、登山、射擊、競技體操……總之,是各式各樣的鍛鍊,每一條肌肉都必須派上用場。
栩栩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這什麼靈魂拷問!撇除發表或是出版這些後續的決定,寫作是梳理自己的思考跟情緒。
鍾旻瑞三十一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希望可以沒那麼傷身,但終究會被它傷害的東西。
班與唐三十一歲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一種不時想逃避的自我實現,似乎害怕自己的完全體真的誕生。
林佑軒三十七歲
創作十八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年
煮雪的人三十三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翁禎翊二十九歲
創作十二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四年
蔡欣純二十八歲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某夜如此思考:「你的寫作帶領你,通往自我真實的想像裡。」
柏森二十五歲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五年
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班與唐三十一歲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朱宥勳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打掃、煮飯、追影集到死線前最後一刻。
吳緯婷三十七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焦慮的並不是面對寫作,而是面對時間,時間太多或太少,都是。這沒辦法。
陳柏言三十三歲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不要寫。先暫時去做別的事情,不管是洗衣服刷廁所倒垃圾或是教別人寫程式都可以。分心一段時間,再回來,往往就有新的思路可以克服之前卡住的地方。
寺尾哲也三十六歲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行星燦爛的時候》登上「新人新書」單元,謝謝何致和老師為我寫了一篇比書本身還要美麗、還要好看的書評。
楊智傑三十九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戰鬥(Fight)、逃跑(Flight)、僵住(Freeze)組合技。
栩栩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抬頭看看月球,提醒自己作品已經在上面,不用對地球的事情感到焦慮。
煮雪的人三十三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我很喜歡動,只要能動,我便不會焦慮。禪柔、芭蕾、現代舞、瑜珈、皮拉提斯⋯⋯都是我非寫作時的日常,運動讓我可以寫得快樂一點。
古乃方三十二歲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寫書摘,翻譯一首詩,喝可樂加冰塊,喝五十嵐四季春微冰微糖。
曹馭博三十歲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如果是邀稿型的寫作,我通常會把死線定在真正的死線前面。如果是自己的長篇計畫,就會在腦中不停想像可能的篇章核心還有如何串接概念,這是以年為單位的慢性焦慮煎熬,目前唯一的解方就是寫作計畫或是出版時間的壓力,跟自己訂下截稿時間才會真正解脫。
張嘉祥三十一歲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跟自己的手機或塔羅牌玩,然後繼續寫。
林文心三十歲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沒有死線的狀況就去做別的事,很焦慮不一定非得要寫。有死線就設番茄鐘逼自己有進度,然後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喝飲料吃甜食,分泌多巴胺。
鍾旻瑞三十一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要過於憋屈,也不要感覺無所不能。焦慮是自然的反應,適時地調整心情,生活裡還有其他事情也值得關注。
柏森二十五歲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小時候還不明顯,但最近幾年越來越清楚,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就是「重新連結台灣文學史」的一代。每一位重要寫作者,幾乎都有意識地承接、對話或批判了過去的文學傳統,而不再全以外國文學為尊。
朱宥勳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擁有立場、道德感、台灣意識。
曹馭博三十歲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深邃並且嘗試拓展自身的博物知識,意識到寫作便是直指「關懷」本身,那樣子具有意念和想像的企圖。我想我能說的,或最影響我乃至從己身出發的,是瞭解、意識到何謂屬於自我的命題。一旦摸索到它的邊緣,寫作方才真正開始。
柏森二十五歲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五年
沒有包袱,又或者知道包袱本身是什麼。
班與唐三十一歲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煮雪的人三十三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楊智傑三十九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表現自我。展演的頻率大幅提升,也帶來意想不到的消耗、審查和炎上。
栩栩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出完《香鬼》後,我爸翻了翻,他問我:「你為什麼不用白話文寫,或者乾脆拍短影音?」我覺得這是文學最大的阻力。得用樸素的文字抓住注意力。這時代的文字要有機會能影視化,有情節推動讓人想繼續看。
古乃方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讀者對真實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創作上更加自我揭露,類型創作更多,並且互相混合,形成更自由的樣貌。
邱常婷三十四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淺薄化的時代。不見得就是貶義詞,而是感覺許多事物都要貼到表面,表面的東西更速成。
陳柏言三十三歲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資訊更迭快速,大眾注意力分散,寫作者似乎都被訓練成必須立刻吸收資訊、回應時事,感受到大家都滿焦慮的。
鍾旻瑞三十一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分世代,許多作家都在往所謂的「非虛構」靠攏,並著迷於歷史書寫。多數人都很焦慮,也很想被看見吧(不論對台灣或文學都是)。真誠的關懷很好,但有時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放鬆一點。
蔡欣純二十八歲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焦慮很好,不甘心很好,甚至嫉妒也很好。但前提是,你要為此付出行動,去讀,去寫,去挑戰下一個目標。
朱宥勳三十六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小說與散文我不知道,但詩歌為所有人開放。
楊智傑三十九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平常心看待自己與他人。
楊莉敏三十九歲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先去從事跟文學半點關係也沒有的行業,一來這種行業通常比較賺錢,二來可以搜集難得的職業生活經驗,未來開始寫作後,這些珍貴的素材即是你與眾不同的關鍵。
寺尾哲也三十六歲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過去我總是說「多看多寫」,我想了一下,我的答案還是「多看多寫」,如果暫時沒時間寫,至少一天內要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思考該如何寫。
邱常婷三十四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儘管有懷疑與凹陷,仍要持續不斷的寫。「如何(持續)寫作」」是我更在意的問題。
李蘋芬三十三歲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古乃方三十二歲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選定一位親友,好好的認識他的故事。
陳柏言三十三歲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作家身分附加的光環只能活在自己的心中。
班與唐三十一歲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不用焦慮於時間,也不用想去複製前人的路徑。一條路若是充滿足跡,代表上面已一無所有。
煮雪的人三十三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保持對閱讀的渴望,擁有惻隱之心,儘量能睡飽,學習外文,對他人善良。
曹馭博三十歲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很多寫作技術可以模仿、可以鍛鍊,但生活不行。誠實而懇切地
翁禎翊二十九歲
創作十二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四年
保護自己的寫作,不要被文學及文學以外的事傷害了。
林文心三十歲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兩年
可以深深撼動讀者內心的作家。
寺尾哲也三十六歲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AI無法成為的作家。
林佑軒三十七歲
創作十八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年
楊智傑三十九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自我設限,永遠走在最前——無論前方是樂園,抑或荒蕪。
煮雪的人三十三歲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保持靈性,開拓邊緣性題材,創造自己的知識庫,能一直透過文字真誠表演。
古乃方三十二歲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身體健康、心情快樂的作家。
鍾旻瑞三十一歲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自一九八四年以來,《聯合文學》始終是文壇重要的創作平台與陣地,趁四十歲生日,我們邀請二十位不同世代的創作者,聊聊對雜誌、對寫作、對世代的看法,包含與聯文的第一次相遇、寫作的成就與焦慮,以及同代文學的觀察。
寫作就是偷情。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真正活著的時刻。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像在窄口玻璃瓶裡面造一艘模型船那種,折磨自己也折磨玻璃瓶和船的「有趣」手工藝。努力了半天,換得讀者一聲「哇」,就覺得好值得。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學生時期會將寫作視為才華,而才華就是自身的價值所在。現在覺得寫作只是一件自己比較擅長的事,近似面對工作的狀態——打開Word檔、很普通地寫下去。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必須不斷思考跟實踐的一部分自我。可以同時具有遊戲、理念、工作、發聲等等的意義,若不寫存在的意義會消失。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理解世界與自身的方式,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通道。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鍛鍊。拔河、重訓、登山、射擊、競技體操……總之,是各式各樣的鍛鍊,每一條肌肉都必須派上用場。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這什麼靈魂拷問!撇除發表或是出版這些後續的決定,寫作是梳理自己的思考跟情緒。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希望可以沒那麼傷身,但終究會被它傷害的東西。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一種不時想逃避的自我實現,似乎害怕自己的完全體真的誕生。
創作十八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年
你與友人來到異國的一間餐廳,食物新奇且美味。餐點還沒上齊,店經理卻走到桌邊,表示雖然還沒到打烊時間,卻必須請兩位提前離開。此刻的你,是否會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趕走?我寫詩,就是希望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刻,能夠知道自己不得不離去的原因。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值班的半夜接到法警來電,通知收到緊急保護令的聲請,天亮前就要立刻決定是否核發。於是立刻起身換衣,車子一路最高速限開往法院。準備下五楊高架的時候,會看到新竹縣最美的夜景──整片安靜的燈火與車道反光標記在眼前無止盡攤展。一時間同時見到了世界的最壞與最好,我要帶回來與重要的人分享。
創作十二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四年
這答案可能有點自私?寫作對我來說是乘坐時光機,邊旅遊邊拯救曾經受困的自己。如果有誰恰好也困在同一個時空,就打招呼點頭示意,陪伴彼此走一段路。這樣渺小的心願,也能被聽見甚至被實現,實在非常幸福。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某夜如此思考:「你的寫作帶領你,通往自我真實的想像裡。」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五年
Previous
Next
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寫更多。不管焦慮的是什麼,沒有把東西寫出來,所焦慮之事就一定不會改善。寫出來了,就有機會和可能性。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打掃、煮飯、追影集到死線前最後一刻。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焦慮的並不是面對寫作,而是面對時間,時間太多或太少,都是。這沒辦法。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不要寫。先暫時去做別的事情,不管是洗衣服刷廁所倒垃圾或是教別人寫程式都可以。分心一段時間,再回來,往往就有新的思路可以克服之前卡住的地方。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行星燦爛的時候》登上「新人新書」單元,謝謝何致和老師為我寫了一篇比書本身還要美麗、還要好看的書評。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戰鬥(Fight)、逃跑(Flight)、僵住(Freeze)組合技。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抬頭看看月球,提醒自己作品已經在上面,不用對地球的事情感到焦慮。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我很喜歡動,只要能動,我便不會焦慮。禪柔、芭蕾、現代舞、瑜珈、皮拉提斯⋯⋯都是我非寫作時的日常,運動讓我可以寫得快樂一點。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寫書摘,翻譯一首詩,喝可樂加冰塊,喝五十嵐四季春微冰微糖。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如果是邀稿型的寫作,我通常會把死線定在真正的死線前面。如果是自己的長篇計畫,就會在腦中不停想像可能的篇章核心還有如何串接概念,這是以年為單位的慢性焦慮煎熬,目前唯一的解方就是寫作計畫或是出版時間的壓力,跟自己訂下截稿時間才會真正解脫。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跟自己的手機或塔羅牌玩,然後繼續寫。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沒有死線的狀況就去做別的事,很焦慮不一定非得要寫。有死線就設番茄鐘逼自己有進度,然後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喝飲料吃甜食,分泌多巴胺。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要過於憋屈,也不要感覺無所不能。焦慮是自然的反應,適時地調整心情,生活裡還有其他事情也值得關注。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Previous
Next
小時候還不明顯,但最近幾年越來越清楚,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就是「重新連結台灣文學史」的一代。每一位重要寫作者,幾乎都有意識地承接、對話或批判了過去的文學傳統,而不再全以外國文學為尊。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擁有立場、道德感、台灣意識。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深邃並且嘗試拓展自身的博物知識,意識到寫作便是直指「關懷」本身,那樣子具有意念和想像的企圖。我想我能說的,或最影響我乃至從己身出發的,是瞭解、意識到何謂屬於自我的命題。一旦摸索到它的邊緣,寫作方才真正開始。
創作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五年
沒有包袱,又或者知道包袱本身是什麼。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我觀察到十多年來的台灣青年詩人可以粗略分成三個狀態:從二〇〇九至二〇一五由《衛生紙詩刊+》帶起的「典範突破」,接著二〇一六至二〇二〇網路世代的「厭世崛起」,二〇二一至今則可以看見「深度回歸」。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七年級詩人呈現一個扇形、長尾的孔雀狀梯隊。扇形空間上,有來自傳統文學獎系統如林達陽、波戈拉,也有從網路發表起家的任明信、喵球等,長尾的時間上有早慧者如廖啟余、崔舜華,也有近年才廣受注目的陳昌遠、栩栩等。總之,是多線的詩歌時空並進的豐饒狀態。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表現自我。展演的頻率大幅提升,也帶來意想不到的消耗、審查和炎上。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出完《香鬼》後,我爸翻了翻,他問我:「你為什麼不用白話文寫,或者乾脆拍短影音?」我覺得這是文學最大的阻力。得用樸素的文字抓住注意力。這時代的文字要有機會能影視化,有情節推動讓人想繼續看。
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讀者對真實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創作上更加自我揭露,類型創作更多,並且互相混合,形成更自由的樣貌。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淺薄化的時代。不見得就是貶義詞,而是感覺許多事物都要貼到表面,表面的東西更速成。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資訊更迭快速,大眾注意力分散,寫作者似乎都被訓練成必須立刻吸收資訊、回應時事,感受到大家都滿焦慮的。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分世代,許多作家都在往所謂的「非虛構」靠攏,並著迷於歷史書寫。多數人都很焦慮,也很想被看見吧(不論對台灣或文學都是)。真誠的關懷很好,但有時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放鬆一點。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Previous
Next
焦慮很好,不甘心很好,甚至嫉妒也很好。但前提是,你要為此付出行動,去讀,去寫,去挑戰下一個目標。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四年。
小說與散文我不知道,但詩歌為所有人開放。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平常心看待自己與他人。
創作十五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先去從事跟文學半點關係也沒有的行業,一來這種行業通常比較賺錢,二來可以搜集難得的職業生活經驗,未來開始寫作後,這些珍貴的素材即是你與眾不同的關鍵。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過去我總是說「多看多寫」,我想了一下,我的答案還是「多看多寫」,如果暫時沒時間寫,至少一天內要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思考該如何寫。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八年
儘管有懷疑與凹陷,仍要持續不斷的寫。「如何(持續)寫作」」是我更在意的問題。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一、找到唯有自己才能寫的題目;二、透過讀者回饋,不斷修正自己表達技巧,也漸漸理解讀者是海 ;三、 不用執著文學獎,也可以試著投雜誌、副刊等等;四、別因寫作放棄在社會裡磨練工作,就當作藝術家駐村也不錯。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選定一位親友,好好的認識他的故事。
創作十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七年。
作家身分附加的光環只能活在自己的心中。
創作七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三年
不用焦慮於時間,也不用想去複製前人的路徑。一條路若是充滿足跡,代表上面已一無所有。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保持對閱讀的渴望,擁有惻隱之心,儘量能睡飽,學習外文,對他人善良。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六年
很多寫作技術可以模仿、可以鍛鍊,但生活不行。誠實而懇切地
創作十二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四年
保護自己的寫作,不要被文學及文學以外的事傷害了。
創作十年
首本書出版至今兩年
Previous
Next
可以深深撼動讀者內心的作家。
創作六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AI無法成為的作家。
創作十八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年
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寫出某人、某物、或某個時空深層現實的作家。當人眷戀現實──而不是單純地處在現實中,才有可能寫出現實,對詩而言更是如此。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不自我設限,永遠走在最前——無論前方是樂園,抑或荒蕪。
創作二十一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十二年。
保持靈性,開拓邊緣性題材,創造自己的知識庫,能一直透過文字真誠表演。
創作十三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個月
身體健康、心情快樂的作家。
創作十九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五年
Previous
Next
喜歡我們的 訪問 嗎?
記得 訂閱! 支持我們!
編輯部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