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擔任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北市西門紅樓總監、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總監,現任桃園市文化局局長邱正生表示, 是這些經歷讓他擁有廣域的文化視野,好洞察桃園文化的需求及優勢。不同於台北的「總部經濟」,他指出桃園市的特性是「多元」,不只在產業及地理上,還有客家、閩南、原住民、新住民、眷村二三代等多元族群,造就桃園擁有科技藝術節、地景藝術節、鐵玫瑰藝術節、大溪大禧等重要且多樣的的文化活動。
「桃園累積了很好的基礎,業務面向拉得很廣,各文化領域也都觸及到了,可是大眾卻不太認識這些活動。」邱正生直指出桃園文化的經營需要建立品牌意識,他的第一步是確立目標,讓團隊同仁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對城市發展極其重要,值得引以為傲,「桃園缺的不是節慶活動,缺的是一個經營品牌的概念。」
然而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得具備指標性。邱正生以鐵玫瑰藝術節為例,要將目標定為扶植傑出的藝術團隊站上這些重要的國際舞台,讓登上鐵玫瑰藝術節成為藝術家們自我實踐的重要里程碑。
同時邱正生鼓勵各個節慶活動的主辦單位去報名國際獎項,獎座不只是榮耀,也是自我行銷,若沒得獎也能成為審視自己、觀摩學習他人的機會。局長辦公室裡的櫃子上擺著美國謬思設計大獎、德國紅點、倫敦設計獎等獎杯,邱正生笑說光是去年的桃園活動就在國際間拿下了數十個獎,每個都是努力與優秀的證明。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出政策「向下扎根」與「向上提升」,透過行銷與節慶向上、向外展現桃園的實力,向內的自我提升、藝術人才培育的基礎也不可忽略,「這些扎根的工作往往知名度不高,很難凸顯出亮點,被包裹成一個大新聞,得讓同仁了解到這項工作的神聖使命感。」
扎根的工作許多,如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每年都會舉辦「牽手進劇場」,邀請七、八千位偏鄉孩童進入劇場看戲,學習劇場禮儀。而桃園「鐵玫瑰熱音賞」甄選新興樂團進入業師培訓、複賽,就像是歌手選秀節目,最後選出最有潛力的團體,輔導他們走上Live House等流行音樂舞臺。
除此之外,閩客語言的教育、南北管等民俗藝術的課程與工作坊更是深入校園與社區,「社區總體營造美學示範計畫的核心精神,在於讓藝術家進入社區,跟著地方協會和團體認識區域環境。這些作品會是最有生命力、最讓社區認同。」邱正生說。
二〇二三年底,改建自軍營的桃園「中原文創園區」以兩年一度的桃園文博會揭開序幕,「我們有很多藝文館舍,以及各式小型的城市故事館,但一直沒有像這樣跨距廠房的複合式園區。」那就像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臺北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松山文創園區,中原文創園區要成為桃園獨特的文創核心所在。
從空間特性來看,中原並不像松山有著三四百坪的廠房,也不像華山能夠四連棟開通八百坪的大空間,而是十棟一百二十坪的營房,每棟之間也有一百二十坪的草原,「要怎麼軟化這個方正的軍營格局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最快的方式是從戶外空間的展演活動、市集開始創造不同體驗,再加上倉庫群不同的藝文展覽活動,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久了大家就能有新的印象連結。」如此的戶外遊憩空間也契合著桃園特別多的親子遊客,在短短11個月的時間,到園人數就已經突破了90萬人。
帶入品牌的經營理念後,邱正生很開心能看見桃園多元的生命力,能在桃園文化局團隊的推動下開始萌芽,「像我們的園區已經形塑出自己的特性,有越來越多街舞團體、遊戲玩家等年輕在地團體來這邊申請場地、辦活動,這是一個活絡的象徵,它已經自己滾起來了。期待文學館也能帶給民眾更多元認識桃園的觀點。」
採訪撰文|麥恩
英文為Mion,第九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在米蘭學食物設計,回台灣成為文字工作者,文字散落於各媒體,聲音出沒在《聊BAR電影》podcast。
攝影|林昶志